黎連華
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國內外新藥層出不窮加之小兒是個特殊群體,不會和不能準確反應自己的病情。作為兒科護士身居第一線,直接給患兒藥物,因此有責任并能更好的觀察小兒用藥的不良反應,甚至嚴重的反應,以便即時發現即時處理,促進合理用藥。
1.1 在執行醫囑前要了解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判斷所用藥物與患兒病情是否相符。
1.2 要熟悉所用藥物,特別毒麻精藥品的極量,注意給予藥物的劑量和濃度要在合適的范圍內。如有疑問要向醫生提出,了解清楚,有錯誤要拒絕執行醫囑。
1.3 注意某些藥物的偶發反應,特別是新藥,一旦發現,即時向醫生報告,必要時停用或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2.1 根據藥品劑型特點,預防不良反應。對注射劑來說,凡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應避免皮下注射,對肌內注射后易引起硬結的藥物應選用細長針頭并交替更換注射部位,液體制劑如混懸洗劑,不宜用于糜爛創面以免引起繼發感染,對膠囊類藥物。囑患兒不要咬破,整個吞服,服用鐵劑時應用吸管吸服,以免牙齒變黑。
2.2 對于首過效應明顯的藥物在肝功能不良時,應注意減量或延長給藥間隔時間,防止因首過效應降低血藥濃度過高造成毒副作用。
2.3 對含鈣劑的藥物,不宜靜脈推注,應靜脈慢滴,同時觀察患兒穿刺局部皮膚,防止滲漏壞死。新生兒應盡量避免靜脈用藥,予口服安全性大。
2.4 含鉀鹽的藥物不能靜脈推注,以免引起房室傳導阻及心臟驟停。新生兒血鉀偏高 由于紅細胞破壞,使血鉀濃度偏高,生后幾天內輸液可不必給鉀鹽。
2.5 應用激素類藥物時,要防止濫用,對診斷不明原因的發熱,切忌輕率用激素,長期應用激素可使患兒免疫力降低,發生繼發感染。突然停藥會引起反跳現象,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綜合征,對患有肺結核及水痘的小兒,使用激素后可使病情加重,故應慎用。
3.1 健胃藥必須餐前服用,有些可餐時服用,如助消化多酶片可餐前餐時服用,以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欲。
3.2 驅蟲藥,一般需空腹服用,以保證高濃度與腸道寄生蟲接觸。
3.3 治療新生兒幽門痙攣的阿托品,一般于餐前15 min滴入。
3.4 催眠藥,如安定類多在晚間臨睡時服用,以利于入睡。
3.5 給藥時應按規定給藥,間隔,連續給藥,這樣才能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達到治療作用。
3.6 口服給藥簡單易行,最為常用。一般口服能取得良好效果者,不用注射給藥。避免操作復雜及出現不良反應。
4.1 由于嬰幼兒器官發育不完善,不同年齡對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因此用藥時要考慮到藥物在體內的運轉,吸收,分布及排泄等差異。實施合理用藥,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減少其不良反應。
4.2 根據患兒的不同病理狀態,協助醫生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如肝腎功能不全時,對藥物半期有影響,應隨時調整給藥量和給藥間隔時間。防止蓄積中毒,心腎肝功能不全時,應注意液體量,及減慢輸液速度。
4.3 精神反應,個體差異等均可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影響。營養不良患兒因皮下脂肪少,皮膚彈性差,應注意不要把脫水程度估高。而肥胖患兒,皮膚彈性好,應注意脫水程度不要估得過低。
5.1 由于兩藥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不同,與蛋白高的將親和力低的置挽出來,使后者藥理作用過強導致毒性增強。
5.2 減慢藥物代謝,如異煙肼抑制肝藥酶,使苯巴比妥類藥物的藥理作用和毒性增強。
6.1 首先要根據病原體的種類,敏感性,嚴格掌握適應證選擇最佳抗生素。
6.2 聯合用藥時種類不宜過多應注意有無累加作用或拮抗作用。
6.3 給藥前了解用藥史,過敏史。
6.4 不宜換藥太勤,給藥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發生雙重感染、耐藥性及毒性反應等。
6.5 小兒用藥少,耐藥少應盡量避免使用新藥貴重藥品,也可減少新藥未知的偶發不良反應及減輕患者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