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緒華
藥物性能的認識和定論是前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對眾多藥物的各種性質及醫療作用了解、認識與不斷深化的基礎上,進而加以概括和總結出來的。它對認識藥物的共性與個性,正確指導臨床用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藥物性味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只有確立準確才能正確指導用藥實踐,否則就會引起誤導而貽誤病情。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甘味“和中”的藥性理論不符合臨床用藥的客觀規律。
最早提出甘味“和中”理論的作者沒有加以考證。但從六七十年代以來的《中藥學》書中,還是可以經常看到的。如大學教材《中草藥學》在中草藥的性能一章甘味條下載: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又如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藥學》在中藥的性能甘味條下載有: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藥,如黨參、熟地,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再如中等學校試用教材《中藥學》在中藥的性能一章甘味條下也載:甘味,有補益、和中緩急等功效,常用于虛證、胃不和、拘急疼痛等,如黨參、熟地、甘草等甘味藥。
甘味除了具有補益作用外,還具有“能和”“能緩”的作用,但“能和”并不是“和中”把“能和”誤認為“和中”而沿襲,顯然是誤導,現簡析如下。
2.1 甘味“和”的作用本質 《現代漢語詞典》對“和”有多種解釋,其中符合中藥甘味本義的應為“和緩”。就“和緩”的解釋:①指平和,其中有一條指藥性平和。②使和緩。可見,中藥甘味的“和”與“緩”原本就是一個意思,就是緩和拘急、緩和藥性,如:甘草、大棗的甘味,除其補益作用外,還有緩和藥性的作用;芍藥、飴糖的甘味,除其補益作用外,還有緩和拘急疼痛的作用。這就是甘味“和”的作用本質。
2.2 甘味的“和”與“和中”治“胃不和”完全不同 我們先分析一下“和中”與治“胃不和”。《簡明中醫詞典》將“和中”與“和胃”列為一條,在其“和胃”條下載:和胃又稱和中,是治療胃氣不和的方法。胃氣不和表現為胃脘漲悶,噯氣吐酸,厭食,舌淡苔白等證候,用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藥。可見,“和中”的本義是調和中焦氣機的升降失常,從而達到治“胃不和”的效果。《中藥學》中涉及到的甘味藥,除了利用甘味的補脾益氣作用治療脾腎氣虛證外,并沒有哪種甘味藥是通過其調暢中焦氣機的作用來治療胃氣不和的。因此,甘味“和中”與治“胃不和”的藥性理論與其“能和”的作用是完全不同。
2.3 甘味“和中”與治“胃不和”純屬誤衍
2.3.1 輕率的把甘味“能和”的作用誤認為“和中” 當有人首先提出甘味“和中”理論時,并沒有認真分析甘味“和”的本質意思與“和中”的概念,就輕率的把甘味“能和”,誤認為“和中”。如把甘味的“和中”與“緩急”用“或”字說明,并把“和中或緩急”所對應的治證,針對的是調和藥性的藥物就是明證。把甘味的“和中”與“緩急”并列,盡管沒列出其“和中”的對應治證,但認為甘味有“和中或緩急”的作用,其用意就不完全相同了。只是為了使甘味“和中”理論與治療作用相對應,盲目加以擴展,提出甘味治“胃不和”,盡管其列舉的黨參、熟地、甘草并不是用甘味“和中”治“胃不和”的,但就其誤衍的甘味理論則是明顯錯誤的。
2.3.2 抄襲引起誤衍 不加分析進行抄襲而引發的錯誤是屢見不鮮的。甘味“和中”的謬論相繼出現并加以發展,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后人不加分析盲目抄襲誤傳造成的。如前面論及的甘味“能和”的藥性理論逐步變成和中、和中或緩急,以至和中與緩急并列,甚至演變為和中治胃不和就是實例。這也如中藥梭砂貝母,由于一些人不明其本意,不加分析誤抄為梭砂貝母就是明證。
正確理解甘味藥的藥性理論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事關臨床用藥的準確與否和療效好壞。另一方面由于中藥的性與味的各種作用大小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所以首先應明確甘味藥的主要作用與次要作用,其次再去分析每一種甘味藥所對應的功用。多數甘味藥主要是通過其補益作用來治療虛證。如利用人參甘味的補氣、當歸甘味的補血、麥冬甘味的補陰、杜仲甘味的補陽等作用分別治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證。其次是甘味藥的“能和”與“能緩”的作用,僅有很少的一部分藥物具有此種作用。且其“和與緩”主要是緩和藥性,緩和拘急疼痛。例:甘草、大棗等能緩和藥性以減輕某些藥物的劇烈反應,如白虎湯中用甘草,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中用大棗就是此意;例,甘草、飴糖、芍藥等緩和拘急以治療拘急疼痛之證,如芍藥甘草湯中用芍藥、甘草,建中湯中用飴糖就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