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乳腺膿腫是乳腺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也是產后哺乳期婦女常見病、多發病。據臨床資料統計,其發生率占45.9~56.1%[1]。特別是初產婦,由于哺乳習慣不對或嬰兒吸乳量少、乳頭炎癥等導致乳汁淤積,形成膿腫。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對收治的78例乳腺膿腫婦女行超聲引導下局部穿刺沖洗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例,年齡21~38歲,平均(29.5±3.1)歲,病程3~17 d,平均(8.4±2.6)d,均為哺乳期婦女,其中初產婦57例,經產婦21例。婦女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脹痛、紅腫,乳房有局部波動感,經B超檢查與體檢確診。左側36例,右側31例,雙側11例。實驗室檢查:WBC均明顯升高,B超檢查:乳腺腺體層單腔有囊液性暗區或不均勻低回聲區,邊界清楚。隨機抽取我院行傳統切開引流的乳腺膿腫婦女75例進行對照,2組在年齡、病程、癥狀等方面比較無差異性(P>0.05)。
1.2 治療方法 采用美國ATL3000型彩色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為5.5~7.5 mHz。患者采取平臥位,常規檢查明確膿腫的位置、大小,距體表的深度并在皮膚上定位標記,常規消毒,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潤麻醉,在超聲儀引導下用8.5F穿刺針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進入膿腔,穿刺時,囑患者自己用手輕擠乳腺,使膿液集中,便于抽吸,抽出膿液后注入膿液量80%的沖洗液,用0.9%Nacl 50 ml與甲硝唑液50 ml反復沖洗膿腔,直至抽出液體變為清亮,然后注入相應的抗生素藥液,拔出針頭,覆蓋無菌紗布,加壓包扎。根據病情,2~4 d后可再次穿刺抽液,全身抗生素治療3~5 d,治療期間停止哺乳。
對照組采用小切口治療,B超檢查定位,常規消毒,局部浸潤麻醉,于膿腫波動最明顯處放射狀切開膿腔,排出膿液,然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凡士林紗條填塞。全身抗生素治療3~5 d,治療期間停止哺乳。
患者治療后均全身癥狀消失,局部無紅腫。治療組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手術時間平均(21.6±3.7)min,其中穿刺抽膿1次成功73例,2次以上5例,治愈時間平均(6.7±1.3)d,無任何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發生,無疤痕存留。對照組治療后明顯減輕,手術時間平均(34.1±1.8)d,治愈時間平均(13.6±2.2)d,2例發生乳房感染,疤痕平均長度(3.12±0.51)cm。經比較,兩組治療后在疼痛緩解方面無明顯差異性(P>0.05),在手術、治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疤痕等方面比較中,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隨訪3~6個月,均恢復良好,無一例復發。
乳腺膿腫是產后哺乳期婦女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由于哺乳期各種不良習慣的影響導致乳汁淤積形成乳房局部膿腫,多以金葡菌感染多見。一旦膿腫形成,切開引流是治療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傳統的大切口、多切口對組織損傷較重,長時間換藥易導致組織發生纖維化或再次感染,甚至在愈合后期乳房留有疤痕或因疤痕攣縮引起乳房變形[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美觀和身心健康。隨著微創、介入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在乳腺治療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B超引導下局部穿刺沖洗治療是在實時顯示下進行,具有靈敏度高,引導準確,損傷小等優點。乳腺膿腫形成初期在B超中就能清楚的、動態的觀察到膿腫的部位、大小、范圍,并依此準確調整穿刺時機、位置、深度及抽吸量[3]。而且B超引導下局部穿刺沖洗有效避免了傳統切口引流造成的疤痕和乳房畸形,明顯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也無疤痕形成,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經本組資料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手術、治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疤痕等方面比較中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局部穿刺沖洗治療具有痛苦小、靈敏度高、損傷小、并發癥低、操作安全簡便、出血少等優點,是治療乳腺膿腫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應用。
[1]王勵,龔箐箐,孫瑩月.超聲定位下穿刺治療乳腺膿腫36例臨床效果觀察.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01:95-96.
[2]范莉.穿刺法抽盡哺乳期乳腺膿腫的治療方法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6):160.
[3]顧兵,朱榮峰,郭建峰.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治療乳腺膿腫的臨床價值.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1,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