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杰
翼狀胬肉是一種向角膜表面生長的與球結膜和球結膜下的筋膜組織增生,多發生于瞼裂區的鼻側。翼狀胬肉是眼科最常見的眼病之一,其不僅影響到外貌,如果胬肉較大遮蓋瞳孔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手術是治療翼狀胬肉主要的方法。翼狀胬肉單純手術切除后的復發率很高。為了探討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效果,對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行生物羊膜移植術,取得很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翼狀胬肉患者138例,共168眼,其中,男67例,女71例,雙眼30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7歲,胬肉均位于鼻側,深入角膜內3 mm以上。采用材料為江西省瑞濟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瑞濟生物羊膜B型。
1.2 手術方法 在手術顯微鏡下,用貝諾喜眼藥水結膜囊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注射于胬肉體部結膜下,把圓刀片在胬肉頭部前0.5 mm的角膜面劃開一淺溝,沿此界線作胬肉淺層剝離,將胬肉頭部分離至角鞏膜緣,然后剪開角鞏膜緣的球結膜,分離結膜下組織直到淚阜,在淚阜處剪斷胬肉,逆行分離胬肉組織到角鞏膜緣,并與胬肉角膜分離區匯合,切除分離的胬肉組織,徹底止血。將生物羊膜復蘇后,取略大于缺損區的生物羊膜,羊膜上皮朝上,平鋪在裸露的鞏膜區,將10-0顯微線把生物羊膜植片間斷縫合固定于淺層鞏膜上。
1.3 術后處理 術后全身給予靜脈用抗生素,術眼包蓋24 h后開放術眼,點用復方妥布霉素眼藥水及復方妥布霉素眼藥膏,每天觀察角膜愈合、羊膜是否在位等情況,術后21 d拆線。
手術后1~2 d角膜上皮愈合,羊膜平鋪在位,傷口輕度水腫。術后21 d拆除顯微縫線,羊膜植片全部上皮化。隨訪2~18月,9例復發,復發率5.36%。
翼狀胬肉是眼科最常見的眼病之一。是一種向角膜表面生長的與球結膜和球結膜下的筋膜組織增生,形似翼狀故得名。目前,翼狀胬肉的確切病因不清楚,研究表明,有兩個因素與它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如眼部長期受日光、風沙等長期刺激,引起結膜慢性炎癥,繼而發生變性及組織增生而形成翼狀胬肉。其不僅影響到外貌,如果胬肉較大遮蓋瞳孔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治療常采用的單純胬肉切除加鞏膜暴露法,但手術治療的復發率高達30%以上,術后輔助β射線放療及局部應用藥物等治療,雖可降低復發率,但也易出現瞼球粘連、肉芽瘢痕增生等并發癥[1,2]。羊膜移植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的效果在很多文獻中均得到肯定。羊膜有促進上皮增生修復的作用,阻止上皮細胞的凋亡,能促使眼表上皮重建,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與纖維組織增生的作用,減少術后成纖維組織的增生。羊膜基底具有清除炎癥細胞,促進其迅速凋亡,減輕術后炎癥反應[3]。
本組翼狀胬肉患者經生物羊膜移植術后的復發率為5.36%,與吳志鴻[4]報告的復發率6.7%近似,但較臨床上常采用的單純翼狀胬肉切除后鞏膜暴露法復發率為30%以上大大降低了。生物羊膜移植術后翼狀胬肉復發可能是由于羊膜不提供角膜緣干細胞,因患者自身角膜緣干細胞缺乏引起的翼狀胬肉術后復發也是不可避免。我們的體會如下:手術應在顯微鏡下操作,仔細清除增生的纖維組織和血管組織,分離胬肉到角膜緣時要減少對角膜緣干細胞的損傷,把生物羊膜覆蓋過角膜緣內側1 mm,因角膜緣干細胞位于角膜緣1 mm范圍,羊膜覆蓋后可改善角膜緣微環境,促進干細胞的增殖分化。術中要嚴格止血,避免羊膜片下積血。由于冷凍干燥羊膜片彈性差、較脆、易撕破,術中根據角結膜面缺損面積大小先制作羊膜植片再行縫合,羊膜也易于貼附平整。
生物羊膜和新鮮羊膜相比較有很多優點。生物羊膜克服了新鮮羊膜在獲取、制作和保存等方面存在的繁瑣,一般基層醫院不具備保存新鮮羊膜的條件,保存過程中羊膜有可能帶菌,增加手術后感染的機會;生物羊膜能隨取隨用,可使手術按期進行;對新鮮羊膜供者雖然已做各種傳染性疾病檢查,但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存在的可能,這將留下醫療糾紛隱患。生物羊膜避免了上述實際問題,取用方便,又有明確應用標準。
總而言之,生物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是一種復發率低、有效、值得推廣的手術方法。
[1]徐朝陽,張俊華,金威爾,等.羊膜移植聯合藥物預防翼狀胬肉復發的臨床觀察.眼科新進展,2004,(3):207-208.
[2]奚翠萍,柯敏,蔡小軍.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觀察.眼科新進展,2005,(4):343-344.
[3]聞祥根,吳曉云,文毅頤.眼外傷瞼球粘連的羊膜移植治療.眼外傷職業病雜志,2002,(2):123.
[4]吳志鴻,百籟皓,崔幼俠,等.凍干人羊膜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2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