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宏
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致,多發生于早產兒,據臨床資料顯示,其發生率為50~70%,死亡率達到30%以上[1]。近年來,隨著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導致早產兒的出生率不斷提高,RDS的發生率也不斷呈上升趨勢。因此,及時、有效地治療是提高患兒生命的有效保障。我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采用鹽酸氨溴索防治早產兒RDS,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7例,男63例,女54例,胎齡均<37周,其中胎齡30~32周13例,胎齡33~34周72例,胎齡35~37周32例;出生體重1.3~2.4 kg,平均1.7±0.2 kg。患兒在出生后7~12 h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節律不整、進行性呼吸困難,37例出現呼吸暫停。圍生期情況:順產74例,剖腹產43例;胎盤早剝21例,宮內窘迫40例,產前用地塞米松39例。隨機將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59例,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鹽酸氨溴索治療,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患兒均給于吸氧、保溫、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血氣穩定和監護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鹽酸氨溴索(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773)加入5%葡萄糖液中,于出生后4 h內靜脈推注,30 mg/(kg·d),分4次給予,6 h/次,每次靜脈注射時間>5 min,連續治療3~5 d。兩組患兒如出現RDS癥狀,應立即給予呼吸機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觀察患兒治療前后呼吸節律、面色等情況。
2.1 2組RDS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中發生16例,發生率為27.1%,對照組中發生27例,發生率為4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病情穩定時間、呼吸改善時間、治愈率、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比較 治療組在病情穩定時間(4.4±0.5)d、呼吸改善時間(3.1±0.9)d、治愈率(55例、93.2%),比較中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在并發癥發生率(5例、8.5%)、死亡率(4例、6.8%)比較中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所有患兒除13例死亡外,其余經治療均康復出院,無后遺癥發生。出院后隨訪3~6個月,均身體健康,恢復良好。
RDS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其肺部發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引起。一般情況下,肺表面活性物質是在孕20周以后開始出現,35周時迅速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患兒出生后肺泡表面張力增高,肺順應性降低,形成肺透明膜,進而近期早產兒功能殘氣量減少,肺泡萎陷。經臨床研究表明,孕周越小,早產兒體重越低,RDS的發生率就越高。隨著我國對圍產醫學的重視和進步,早產兒RDS的發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有17%的早產兒發生[2]。
鹽酸氨溴索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效應的黏痰溶解藥,對肺組織有較高的特異性,能有效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與分泌,促進呼吸道黏稠物質的排出,同時促進纖毛運動,改善肺通氣及順應性,增加氧合功能,促進有效呼吸;氨溴索同時能刺激肺泡Ⅱ型內皮細胞的發育,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成[3],降低表面張力,防止肺泡萎陷,減少其他炎癥細胞與介質的釋放,減輕由于過多炎癥刺激引起的肺破壞作用,維持上皮細胞完整,從而促進肺成熟,改善通氣,提高患兒存活率與生存質量。經本組資料結果顯示,治療組(氨溴索治療)在病情穩定、呼吸改善及并發生發生率、死亡率中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有效促進患兒的康復具有明顯的療效和意義。
[1]羅洪霞.鹽酸氨溴索預防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3):154.
[2]羅泓.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觀察.浙江臨床醫學,2011,13(05):207-208.
[3]黃美珍.鹽酸氨溴索加CPAP機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03(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