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急性心肌梗死(AMI)[1]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具有起病急,癥狀重,病情變化快,容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等造成猝死;隨著溶栓治療廣泛開展,使得冠狀動脈再通,瀕死心肌得到挽救,梗死面積縮小,維持心肌功能,顯著降低了病死率;但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新的考驗,現對我院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護理措施進行總結,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來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9例,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4.8歲,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心電圖表現、心肌酶變化、并且發病在6 h以內,且無溶栓禁忌;梗死部位:右心室1例,正后壁4例,下壁并側壁7例,高側壁5例,下側壁6例,廣泛前壁14例,前側壁6例,前間壁5例,下壁11例。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給予臥床、吸氧、鎮靜止痛、營養心肌、對癥支持治療;溶栓前應用阿司匹林300 mg口服,溶栓后300 mg/d口服,72 h后阿司匹林75 mg1次/d口服;生理鹽水100 ml加入尿激酶150~200萬U,靜脈輸注于30 min內滴完;溶栓治療后6 h應用微量泵注入500~1000 U肝素。
本組59例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53例,再通率89.83%;溶栓后出現低血壓12例,室性心動過速3例,皮膚及牙齦出血9例,經積極處理后緩解。
3.1 心理護理 對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疾病不適,造成患者對疾病產生恐懼及焦慮,會加重疾病,部分病例產生抵阻情緒,并且擔心溶栓造成不良反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尤為重要[2];護理人員應以和藹的態度,細致的對患者進行關心、耐心的傾聽患者的不適、呻吟,向患者耐心細致的講解疾病知識,讓患者知道本病是可以治愈的,溶栓治療可以降低本病的致殘率及病死率,使患者從心里去接受治療,取得積極配合,達到治療的目的和效果。
3.2 吸氧 吸氧[3]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能夠有效的提高血氧含量,對梗死邊緣區缺血心肌提供的供氧,有利于缺血心肌恢復,緩解由于缺血的心肌引起的胸痛癥狀,采取鼻導管持續吸氧,氧濃度40% ~60%,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
3.3 溶栓前基本準備 應詳細的向患者及家屬詢問病史,了解有無存在創傷及外科大手術史,出血傾向、出血性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壓等溶栓禁忌證[4],同時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心肌酶譜等檢測,為下一步進行溶栓做到充分的準備。
3.4 監測觀察 溶栓前常規備心電監護儀、除顫器、利多卡因及阿托品注射液;記錄全導聯心電圖作為基礎值,對患者連續心電監護,每30 min檢測一次血壓、脈搏、呼吸及病情,建立兩組靜脈通道,一條供靜脈滴注尿激酶,一條供升壓藥物、抗心律失常、硝酸甘油等藥物及急救應用,詳細的記錄和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心電監護變化;溶栓后更要加強監測,嚴密觀察生命征變化,對患者心悸、胸痛、胸悶等臨床癥狀均要詳細的記錄,對變化時間,并每日4次記錄全導心電圖,正確的對各種心律失常進行識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向醫生匯報,溶栓24 h內進行2 h1次心肌酶譜檢測,并詳細記錄酶峰及達峰時間。
3.5 溶栓并發癥觀察 溶栓治療最嚴重的副作用是出血,在溶栓時及溶栓后應密切觀察[5]皮膚黏膜、齒齦、呼吸道、消化道、顱內、泌尿系統有無出血的征象,同時盡量減少護理穿刺操作,對一定要進行的治療措施,應對治療后部位進行延長時間按壓,減少和防止發生皮下出血。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在溶栓后非常嚴重的并發癥[6],特別是在溶栓后在血管自發性再通30 min內最容易出現各種心律失常,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心電圖知識,并且能夠對心律失常充分識別,做好除顫、起搏準備,同時急救及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協助醫生積極救治。
低血壓也是溶栓后最容易見到的并發癥,特別是在下壁合并右室梗死中更容易見到,密切對血壓進行監測并詳細記錄,溶栓前后檢測血壓應在15~30 min監測1次,發現血壓發生變化,及時通知醫生,糾正低血壓。
[1]王立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46例觀察和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9):46.
[2]王立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45例觀察和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9):46.
[3]朱玉潔.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井岡山醫學專報,2005,12(2):61.
[4]傅江湲.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兩種方法的對比性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9(3):112-113.
[5]周曉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慮狀況調查.護理研究,2004,17(1):23.
[6]王培.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的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