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南
我國目前大多數醫院的住院患者的檢驗標本在采集前的準備通知、標本的采集、標本的運送等工作都是由護理人員來負責的[1]。對患者準備工作的交待情況、采集方法的告知情況、采集部位的選擇情況、采集標本量的多少情況、通知標本送檢的及時情況、標本送檢的準確情況等護理因素對于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過統計的120份不合格誤差化驗標本事例分析,總結出影響臨床檢驗標本分析前質量的主要護理因素以及誤差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對策。
120份不合格誤差化驗標本事例來自于作者所在醫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患者的血液標本401例,尿液標本44例,其他痰液等標本26例。主要包括明顯的外觀不合格標本如試管類型的錯誤、標本采集量的不足或過多、未及時送檢的標本、申請單與標本不符的錯誤等;另一方面是檢驗科生化室、免疫室、微生物實驗室等各個專業組與臨床的溝通中的工作記錄(已經明確排除檢驗分析過程中的可能造成的因素),包括標本凝固、采血部位的不當(如血氣標本值與病情極度不符),患者的準備不夠充分(如藥物的濃度峰值等)。
血液檢驗標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準備包括是否在安靜狀態下,如:晨起基礎狀態下還是活動后等、飲食狀況包括空腹和進餐后幾小時等的要求、服用的藥物包括是否服用降糖藥等、運動及情緒等各方面。都會對患者的檢測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標本采集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宣講有關常識,使患者從心理和身體上做好充分準備。
3.1 在有靜脈輸液的同側肢體進行抽血的影響。在有靜脈輸液的同側肢體抽血,無論穿刺部位在近端還是遠端,標本的生化指標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在120例誤差標本中同側輸液進行采血的占6.0%。如:一位大出血的患者,第一次抽血結果:鉀2.37 mmol/L,鈉38.5 mmol/L,氯38.8,二氧化碳7.7 mmol/L,糖27.7 mmol/L,總蛋白 22.4 g/L,白蛋白 12.2 g/L;第二次抽血:除糖10.6外,其他結果均正常。
3.2 抽血量的影響。生化標本按不同檢測目的采血量是有所區別的,如全血大生化要求抽血量3 ml或以上(35個項目抽一個管);抗凝標本應嚴格按比例采血不論量是多少一定嚴格按照采血管上面標注的采血量采血,比例失調則容易引起檢測的誤差發生。如:一位搶救患者,第一次血氣結果:pH7.315、PaCO266 mm Hg、PaO245 mm Hg,Hb91 g/L、K1.8 mmol/L;第二次抽血(按要求):pH7.15、PaO289 mm Hg,Hb114 g/L、鉀離子4.2 mmol/L。導致結果較大差異的原因是這位患者抽血困難,第一次標本量不足1 ml。
在統計數據中標本采集量<1.5 ml的占8.5%。這樣將造成患者所需實驗項目做不完全;反復離心,又將使標本的血細胞內成分溢出細胞外或產生溶血,而使血鉀產生假性的增高;對產生疑問的結果,又沒有辦法進行復檢而失去驗證的機會;如果重新抽血這樣既延長了檢驗結果的回報時間,又增加了患者的不必要的痛苦。
3.3 不認真進行查對的影響。護理人員在進行采集標本時未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未認真查對患者的姓名、床號、試管等。一次檢驗科回報了2份結果:患者甲的尿素6.7 mmol/L,肌酐 71 μmol/L,尿酸 326 mmol/L;患者乙的尿素 13.6 mmol/L,肌酐 432 μmol/L,尿酸 455 mmol/L。但是,臨床主治醫生認為此份報告與患者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于是實驗室再次復查,復查結果無誤,追究原因發現是因為護士在抽血時,未認真查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將兩位同住一室的患者的標本試管弄錯,致使結果顛倒。
4.1 標本送檢不及時的影響。帶肝功能、血糖等檢測的標本應立即送檢,否則血糖濃度將會隨著停留時間的延長因糖酵解的緣故而降低。某臨床科室星期一送檢了8份標本,血糖結果平均為1.6 mmol/L,血鉀平均為7.1 mmol/L,而幾位患者都沒有低血糖和高血鉀的癥狀。原來標本有的是前一天抽的,護士將標本放置在2~8℃冰箱中認為不會對結果產生影響,未及時送檢而造成的。
4.2 未按送檢要求的影響。血氨標本在抽血后應該立即放置在盛有冰水的容器中送檢,但是有的護理人員將標本直接插入冰塊盒中,這樣容易引起溶血;有的護理人員甚至將血液標本和冰塊直接放入一次性手套內,而且試管封蓋處未蓋嚴,冰塊融化后冰水進入標本管內造成嚴重溶血,導致不能檢測。
造成檢驗標本不合格出現誤差的因素有很多,而這其中由于護理相關因素所造成的不合格誤差標本又占到了70.44%;而由于醫生填寫化驗單不規范、電腦下錯醫囑所造成的僅占到了不到9%,且這一因素也隨著我院2008年實行電子病歷的規范化管理后在逐年的遞減。
在產生此類不合格化驗標本的護理因素中,護理人員采集標本的方法不正確(包括標本的凝固或溶血、使用試管的類型不正確、標本的采集量不足、采集的部位不正確等)是造成化驗標本不合格和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但是臨床重要的檢驗標本送檢的不及時或者張冠李戴的嚴重差錯卻更加的應該引起重視。
另一方面,由于我院于2010年起,開始在臨床檢驗標本管理中推行條碼信息系統和標準真空采血技術后,將條碼信息系統運用到護理站檢驗標本的管理中,從醫囑的產生開始到檢驗結果的產生,均可通過標本的唯一的條碼信息被跟蹤,而在臨床患者標本采集階段,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查看此項條碼來獲取采集所需要的特殊信息及要求如試管的類型、標本采集的量、采集的時間等,并將不同類型的試管采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減少差錯的發生,也可以使臨床的不合格標本的發生率較前有明顯的下降。有報道,在推行條碼系統后,不僅僅減少了不合格檢驗標本的發生率,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率[3]。
[1]李燕平.重視分析前質量控制 提高檢驗質量.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2):219.
[2]李影林.中華醫學檢驗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589-561.
[3]林瑞嬌,李永中,馬焰霞,等.條碼技術在外科病房標本采集中的應用.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0):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