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新
急性腰扭傷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患者發病急、痛苦大,治療方法不當有加重的可能性。我科于2001年至2011年間利用關節矯正手法和肌肉按摩手法針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現分析如下。
111例急性腰扭傷按活動受限角度分為兩組,A組為關節矯正手法組,56例,男15例,女41例,其中有孕婦2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41.3歲,均為后伸受限;B組為肌肉按摩手法組,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齡31~62歲,平均年齡48歲,均為前屈受限。所有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屈伸,少數患者伴隨腿痛;肌力和神經反射正常;X線平片表現為腰椎曲度異常、關節間隙不對稱、棘突旋轉或骨質增生;39例既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
A組1觸診腰椎棘突的尖端,感覺異常時有“凸起感”和“尖銳感”,即為病變椎體。
2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頭下墊枕頭使脊椎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腿伸直腳在床外,上腿屈曲膝蓋在床外,醫生用大腿前側固定頂住患者的膝蓋使之屈髖屈膝,用一手在同側固定患者的兩個手臂,通過固定患者的兩個手臂達到控制患者軀體的目的,另一手的豆壯骨作為接觸點壓在所需的棘調整椎體的棘突上,利用身體下壓的力量順關節面發力,聽到“咔”的響聲,動作完成。一日一次,五次為一療程。
B組做肌肉松解按摩手法,一次30 min,一日一次,五次為一療程。
評定標準:痊愈:腰腿痛癥狀消失,運動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有效:腰腿痛癥狀減輕,活動受限范圍縮小,生活能自理。無效:治療兩個療程,癥狀同治療前相比無改善,加重:病癥較治療前加重。
結果:治療一療程A組56例,痊愈55例,有效1例,無效1例,有效率98.2%;B組55例,痊愈29例,有效21例,無效5例,有效率90.9%,治療兩個療程后痊愈。用SPSS 19.0軟件統計分析,兩組痊愈率比較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急性腰扭傷的病機 急性腰扭傷臨床發病急痛苦大,根據病變后損傷的結果可分為軟組織損傷或骨關節錯位兩種。
腰部軟組織損傷是腰椎在運動中的應力不平衡所致,大多為肌肉、韌帶、骨膜和筋膜等組織的撕裂,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等急性炎癥反應,刺激和壓迫神經末梢而導致劇烈腰痛,為減少病變部位的活動和張力,腰部肌肉呈保護性痙攣狀態。當腰前屈時,損傷部位受到牽拉疼痛加重。所以臨床見到這種患者呈挺腹體位。
腰椎關節錯位也稱為腰椎后關節紊亂,是指腰椎的上下關節突關節脫離正常的解剖結構,沒有完全或充分閉合,又不能自行復位,以致使關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所致的癥狀。腰椎能夠支持人體直立和運動與腰椎后關節的解剖特點密不可分,腰椎小關節的的關節面與水平面成90°,與矢狀面成45°,致使腰椎只能屈伸、側屈和極少的旋轉[1]。直立時,椎體和后關節共同承擔體重;腰前屈時,椎體承擔體重,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沿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向前向上滑動,減少了關節突的對合面;腰后伸時,體重負擔向后關節轉移,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沿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向下滑動,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緊密對合[2]。腰椎的關節的不閉合都是在腰椎前屈的基礎上產生的。人體生活和工作大都是彎腰、坐位或下蹲,使腰椎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沿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來回滑動,退化或慢性勞損導致關節突不能滑回正常位置而形成錯位,錯位后處在鎖定狀態不能自行復位。此時觸診腰椎的棘突,觸摸到的不是腰椎棘突尖端原有的光滑感和平整感,而是凸起感和尖銳感,又因為錯位導致的棘上韌帶和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所以觸診時還有疼痛感。
4.2 治療方法的選擇 肌肉按摩手法主要針對痙攣的軟組織,起到解痙和松解作用。關節矯正手法主要針對錯位的小關節,起到解鎖和復位的作用。二者在臨床上可以有機結合。因為在急性腰扭傷中,痙攣軟組織的牽拉可以使骨關節產生移位,而腰椎小關節的錯位也會引起軟組織的損傷的加重。所以在臨床治療的選擇上應二者并重。
由A、B兩組的對比資料分析顯示,關節矯正手法優于肌肉按摩手法,而B組兩個療程的恢復情況說明肌肉損傷恢復較慢。兩種方法均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急性腰扭傷可以用前屈和后伸來區分是肌肉損傷引起的還是小關節錯位引起的,區分兩者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快速緩解疼痛。而對于肌肉按摩手法和關節矯正手法的臨床應用則需要二者兼用互相配合方可。
[1]連順,李家順.現代腰椎外科學.第1版.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46-54.
[2]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第1版.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