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朝
早期復極綜合征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心臟傳導或電生理異常,并非器質性心臟病征象,多數無任何癥狀,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但相關早期復極綜合征報道中,有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其心電圖中ST段抬高和病理性ST-T不容易鑒別。本文選擇我院30例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對其臨床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來我院就診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30例,以上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6~59歲,平均(37.4±5.8)歲;以上患者中,心前區疼痛入院就診患者11例,心悸胸悶17例,上腹疼痛患者2例。本組患者首次心電圖檢查懷疑變異性心絞痛患者9例,懷疑為急性心肌梗死19例,2例懷疑為心包炎。以上患者均經體格檢查、心肌酶學檢測、心電圖復查、運動試驗等檢查排除病理學ST-T改變。
1.2 方法 對本組所選患者采用心電圖機進行十二導聯同步描記,患者取平臥位,記錄平臥位時十二導聯心電圖表現,所選患者均進行30 min運動試驗,記錄運動后的即刻心電圖,對所選患者均進行常規心肌酶學指標檢測。參考以下條件對早期復極綜合征進行診斷:①ST段抬高0.2~0.6 mv,J點抬高,凹面向上,長時間存在,多發生在V2~V5、ⅡⅢ、avF導聯。②ST段抬高導聯常伴有T波高聳。③心率緩慢。④胸前導聯R波增高,S波變淺,多呈逆鐘樣轉位。⑤運動常可使ST段恢復正常。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心電圖運動試驗等可排除心肌梗死等器質性心臟病。
本組30例患者心電圖均顯示為竇性心律,其中21例患者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占70.0%。ST段在J點處表現為凹面抬高,幅度為0.1~0.5 mV,V2-V5導聯上述表現最明顯,同時可伴有高聳對稱的T波,其中6例患者為單純性肢體導聯ST段抬高,占20.0%,抬高幅度為0.1~0.2 mV,15例患者出現單純胸前導聯ST段抬高,所占比例為50.0%,提高幅度為0.2~0.5 mV,肢體導聯ST段和胸前導聯ST段均抬高患者有9例,占30.0%。本組患者血清心肌酶學檢查顯示均正常。所有30 min運動試驗心電圖描記結果顯示所有患者ST段基本回降到等電位線,T波振幅也降到等電位線。
早期復極綜合征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心臟傳導或電生理異常并非器質性心臟病征象,多數無任何癥狀,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占優勢的表現常感頭暈、心悸易疲勞、心前區不適,刺痛或擠壓痛有時可放射至左肩、臂。心前區痛與體力應激無關,服硝酸甘油類不能緩解,ERS患者長期隨訪X線胸片、冠脈造影及超聲心動圖和各種實驗室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1]。
早期復極綜合征表現為特征性的ST段抬高,在血流動力學方面表現正常,不影響勞動能力。但在診斷時,要與急性心肌梗死、變異性心絞痛、心包炎等心臟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本文30例患者中,首次心電圖檢查懷疑變異性心絞痛患者9例,懷疑為急性心肌梗死19例,2例懷疑為心包炎。所以,在臨床診斷中,早期復極綜合征容易誤診為上述疾病。
早期復極綜合征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多認為是非病理性疾患,在血流動力學方面表現正常,采用運動試驗和冠狀動脈造影對照證實冠狀動脈正常,所以早期復極綜合征特征性的ST段抬高與冠狀動脈疾患無關[2,3]。有研究認為,此綜合征多見于青年人和運動員,可能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伴隨心動過緩使左心室舒張末期負荷過重有關。
本組30例心電圖均顯示為竇性心律,其中21例患者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占70.0%。6例患者為單純性肢體導聯ST段抬高,占20.0%,15例患者出現單純胸前導聯ST段抬高,所占比例為50.0%,二者均抬高的有9例,占30.0%。上述患者均經心肌酶學檢查和30 min運動試驗后,排除了急性心肌損傷、、心包炎、變異性心絞痛等心臟疾病。綜上所述,早期復極綜合征其心電圖表現特殊,可為良性心電圖改變,但要與急性心肌梗死、變異性心絞痛和心包炎等心臟疾病相關心電圖鑒別,避免誤診。
[1]鄭楚.心電早期復極變異發生規律和傾向.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4):597-599.
[2]樓芬艷.動態心電圖及運動平板試驗對早期復極綜合征的診斷價值.現代實用醫學,2011,23(8):904-905.
[3]張萍.早期復極綜合征的現代觀點.中國心血管雜志,2009,14(4):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