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吉林
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由于并發(fā)癥相對較及良好的眼壓控制,自上世紀70年代就迅速成為首選[1]。但術后常發(fā)生淺前房、濾過泡的瘢痕化等并發(fā)癥,處理不當最終導致手術失敗。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們采用小梁切除術并進行改良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42例49只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住院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xù)高眼壓患者42例49眼,男13例15眼,女29例27眼,年齡12~76歲,平均(53.20±11.64)歲。急性閉角型青光眼30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2眼,外傷性青光眼7眼,患者經(jīng)72 h全身和局部藥物治療,眼壓始終≥30 mm Hg),病程10 d~2月不等,所有青光眼患者術前均接受全身和局部降眼壓藥物治療,盡可能使患者眼壓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壓范圍。
1.2 術前準備 局部及全身藥物降眼壓,抗生素眼液滴眼。眼壓高者用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配合局部降眼壓藥物。或行前房穿刺術,眼壓降至15~28 mm Hg)。
1.3 手術和方法 制備以穹隆為基底的球結膜瓣,4×4 mm板層鞏膜瓣,0.2 mg/ml絲裂霉素C(MMC)棉片放置鞏膜瓣下3~5 min[2]后迅速大量平衡鹽溶液(50~60 ml)沖洗,小梁切除,周邊虹膜切除,對位縫合鞏膜瓣3~4針,靠近角膜緣兩側邊緣之一縫可調(diào)節(jié)縫線一針,活結系于周邊角膜,縫合球結膜瓣,球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1萬u+地塞米松2 mg,加壓包扎術眼,術畢。聯(lián)合小切口白內(nèi)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者3例3眼,隨訪3~12個月。
1.4 術后處理 加壓包扎術眼3~5 d,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局部及全身應用,或加阿托品滴眼,根據(jù)濾過情況及前房深度及愈合情況3~14 d拆除可調(diào)節(jié)縫線。
49眼手術順利,無脈絡膜下爆發(fā)性出血等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隨訪4~12月,20眼眼壓控制在6~21 mm Hg),其中8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壓藥物。手術成功率90.22%。
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是最具代表性的防護性外濾過手術,是所有改良小梁切除術的基礎。但傳統(tǒng)手術切除術(NVFS)常見①淺前房。②濾過泡滲漏。③睫狀體脈絡膜脫離。④虹膜炎。⑤術后眼壓升高。⑥前房積血并發(fā)癥,繼而損害視功能。抑制局部纖維細胞增殖、減少雅痕形成是青光眼手術成敗的關鍵。因此,改良小梁切除術則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怎樣達到長期的降眼壓效果,一是如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改良小梁切除術是所有改良小梁切除術的基礎,是防護性外濾過手術,是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手術方式。改良小梁切除術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開展手術,即怎樣達到長期的降眼壓效果與如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目前有多種多樣圍繞小梁切除術的改良術式,鞏膜瓣僅略大于濾過切口,術中抗腫瘤抗生素藥物的調(diào)節(jié)治療以及可拆除的鞏膜瓣調(diào)節(jié)縫線,這些方案均在上述手術中實際運用,并且獲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淺前房為青光眼濾過術后最常見早期并發(fā)癥,術中恢復前房,術后維持前房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本組病例術中10-0尼龍線在鞏膜瓣基底部兩側各縫合1針,縫合后留有適量濾過,應用可拆除縫線水密縫合鞏膜瓣,術后前房形成良好,也很好的防止了術后拆線導致的濾過過強。實踐證明術后早期拆線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濾過道瘢痕化的發(fā)生,保證了濾過通暢。注意①術前術后應選擇對眼表上皮組織損傷較輕的眼液,并且術后在保證控制炎性反應和預防感染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眼液的使用頻率,并輔以人工淚液治療。術后使用人工淚液可增加眼表面組織的粘度,減輕淚膜的損傷和緩解眼部不適等干眼癥狀。②在手術過程中,應盡最減少對眼表面尤其是角膜上皮的機械損傷,熟練手術技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燈光對眼表的長時間刺激。③對于術中使用抗代謝藥物應充分認識到抗代謝藥物對淚膜功能的不良影響,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對癥用藥,合理給藥。
[1]卞新浩.閉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62例臨床分析.湖南醫(yī)學,1999,16(1):54.
[2]江素萍,稽訓傳,王麗天,等.絲裂霉素在青光眼濾過術中的應用.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95,13(11):66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