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孚健
肝血管瘤是肝臟常見的良性腫瘤,其聲像圖不僅表現高回聲,也有可能是低回聲或者等回聲,肝血管瘤不易與肝結核瘤、肝癌等肝內其他病灶回聲區別,報道顯示,國內采用超聲診斷肝血管瘤,診斷準確率約80%[1]。本文主要探討彩超檢查診斷肝血管瘤的臨床價值,為臨床診治肝血管瘤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本院的64例肝血管瘤患者,均作超聲診斷、CT、MRI掃描,后由手術病理或穿刺細胞學確診為肝血管瘤;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齡23~68(43.3±5.2)歲。
1.2 彩超檢查 采用GEL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3.5 mHz。受檢對象取仰臥位,通過右肋間、右肋緣下、劍突下等部位,分別作縱、橫、斜等多切面掃查,進行常規二維超聲檢查,觀察并記錄病灶的形態、大小、位置、邊界、內部回聲情況,用CDFI了解腫塊內部血流及周邊血流的分布。
2.1 病理診斷結果 64例肝血管瘤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彩超診斷58例為肝血管瘤(確診率90.6%)、6例診斷為原發性肝癌(誤診率9.4%)。病理診斷病灶大小0.5~6.5(4.54±0.61)cm,其中26例為單發病灶,余36例為多發病灶。右后葉(VI、VⅡ)31例、右前葉(V、VⅢ)16例、左內葉(IV)7例、左右肝葉8例。
2.2 二維超聲表現 ①低回聲型:本組64例中有9例為低回聲型,占14.1%,直徑3.0~5.0 cm,腫塊內部呈均勻低回聲,腫塊多呈圓形,其邊界規則,部分有散在分布的細小結節狀稍高回聲,均可見強回聲型腫塊包膜。②高回聲型:64例中有50例為高回聲型,占78.1%,直徑小于3.0 cm,腫塊內部多呈網絡狀改變或細小囊泡,多呈圓形或類圓形,病灶區與周圍組織境界清晰,病灶區多可見小圓形無回聲區,該處為肝血管瘤中增大的血竇。③混合回聲型:5例為混合回聲型,占7.8%,直徑大于5.0 cm,腫塊內部回聲不均,3例呈橢圓形、1例為分葉狀、1例多邊形,邊界清晰,病灶低回聲區還可有無回聲區,腫塊邊界有部完整的高回聲包膜,2例血竇豐富者瘤體后方回聲增強較為明顯。
2.3 CDFI及PW檢查 大部分小于3 cm的腫塊內部及周邊未發現明顯的血流信號。部分小肝血管瘤內部可有斑點狀紅色或蘭色血流信號,阻力指數約0.50~0.55,短棒狀或斑點樣血流信號多見于混合回聲型血管瘤,樹枝狀血流信號可見于大的混合回聲型血管瘤(血管走行平滑均勻),此外,低回聲型中等大小及實性強回聲型肝血管瘤還可見蚯蚓狀或環狀血流信號。
肝血管瘤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約0.5%~0.7%,肝血管瘤占肝臟良性腫瘤約41.6%[2]。從組織學上可分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和毛細血管瘤,毛細血管瘤較為少見并可轉化為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的為海綿狀血管瘤[3]。肝血管瘤大多繼發于肝硬化、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腫瘤病理結構為擴張的血竇,內部有大小不等的血腔。大多數肝血管瘤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經彩超檢查偶然發現,少部分患者主訴右上腹部疼痛,瘤體較大者可因壓迫胃腸道而出現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極少數因肝臟包膜下方血管瘤破裂出血而發生急腹癥[4]。
肝血管瘤超聲聲像圖的病理基礎是正常內皮細胞排列成血管腔,細纖維基質與正常肝組織分界[5]。其內部的回聲強弱主要決定于血竇、血竇壁、血管之間的纖維隔,強回聲型多見于血竇腔小、纖維隔多且厚者,低回聲型則多見于血竇腔大、纖維隔少且薄者,如果血管瘤內纖維化則多表現為混合回聲。高回聲型多見于較小的肝血管瘤,腫塊實質回聲較致密、均勻,瘤體實質可有小篩孔狀變化。低回聲型多見于較大肝血管瘤,在瘤體邊緣或可發現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有脂肪肝的病理呈地回聲型。混合回聲型也多見于較大肝血管瘤,瘤體實質內部可發現蜂窩狀結構,回聲強弱不等。CDFI檢查結果顯示,肝血管瘤內血流信號稀少,部分可發現血流速度<20 cm/s的低速靜脈血流頻譜,較大血管瘤可發現血流速度<50 cm/s的動脈型血流信號,大部分血管瘤周圍并無明顯血流信號。大部分肝血管瘤的血液流速太低,只有高靈敏度的彩色多普勒診斷儀可檢出病灶內部及邊緣的低流速血流頻譜,阻力指數約0.50~0.55。
彩超檢查肝血管瘤操作簡便,干擾因素較少,耗時短,對肝血管瘤的檢出率較高,結合CT、MRI等醫學影像技術可提高臨床檢出率,彩超檢查為肝血管瘤診斷的首選手段。
[1]段承祥,王培軍,等.肝膽胰影象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35.
[2]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8-61.
[3]姜玉新,張縉熙.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上崗資質考試指南.國家行政學院音像出版社,2007:125.
[4]許玉芳.72例肝血管瘤的彩超診斷分析.黑龍江醫學,2011,35(5):371-372.
[5]王玉紅.肝血管瘤彩超檢查的價值分析.當代醫學,2010,16(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