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李文志
睡眠是一種生理現象,人類生命中1/3是在睡眠中渡過的,睡眠與覺醒周期的建立與長期的環境因素有關,人們多數在白天覺醒,入夜睡眠,形成了生物鐘現象。睡眠障礙包括睡眠過多,睡眠過少。睡眠過少通常稱失眠癥。失眠癥的原因,精神因素,軀體因素和藥物因素。
從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分類,目前的安眠藥主要有巴比妥類和非巴比妥類及苯二氮卓(BDZ)類[1]。巴比妥類藥物作用于CI-通道,使其開放時間延長,促進CI-流入細胞內,抑制大腦整體機能,若大量應用可抑制維持生命機能的腦干,大劑量超用常規劑量應用,可導致呼吸抑制致人死亡[1]。所以因為該藥安全性較差,目前僅用于少量的門診和入院患者。目前世界上應用廣泛的安眠類藥物主要是苯二氮卓(BDZ)類安眠藥。主要有:安定、氯硝西泮、奧沙西泮、阿普唑侖、哈拉西泮和羅拉西泮等。幾乎所有的BDZ類藥物都有相似的藥理學特點,都有鎮靜作用,很難將將BDZ的抗焦慮和鎮靜作用分開,因而在一定劑量下這類藥物都有明顯的催眠作用[2]。
2.1 一過性失眠,對偶爾的失眠,如因為害怕,應激反應等引起的失眠,盡量選擇作用時間短的藥物。如三唑論藥物,但因該藥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和易產生依賴性(大劑量時),而引起關注和爭論,其應用大為減少。BDZ類藥物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失眠都有效,目前在我們醫院病房和門診應用最廣泛的安眠藥是阿普唑侖。阿普唑侖系苯二氮雜卓類BZR類催眠鎮靜藥和抗焦慮藥。該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苯二氮雜卓受體(BZR),加強中樞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與(GABAA)受體結合,促進氯通道開放,使細胞超極化,增強GABA能神經元所介導的突觸抑制,使神經元興奮性降低。入睡困難者可選T1/2短的BDZ類藥物,如替馬西泮、舒樂安定、三唑論。早醒者可用氟安定、硝基安定等[2]。
2.2 短期失眠 對應激持續數日到3周以內陷入短期失眠時,仍選擇作用時間短的藥物,盡可能短期應用,可隔日一次應用。為了不使由應激引起的短期失眠轉變為長期失眠,在經過充足的治療后有完全治愈的可能。
2.3 長期失眠 ①以原發性失眠和精神生理性失眠或伴有軀體疾患的失眠癥為主,表現為入睡困難,最好選用次晨沒有持續作用的超短時間作用型安眠藥。作用時間越短的藥物,對身體的影響越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也少,應選擇代謝過程單純的3-羥基的BZ類氯羥西泮較好。②伴有焦慮和抑郁的的失眠,多數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焦慮、緊張、急躁和抑郁癥狀,對這類患者應選擇中、長時間作用型安眠藥或長時間作用型安眠藥。作用時間長的安眠藥隨著失眠的好轉也有充分的抗焦慮作用。③高齡失眠患者;人們到了中年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深睡眠逐漸減少,中途覺醒及早醒增加。出現睡眠質量下降,失眠癥狀加重,另外中老年人引起失眠的軀體疾病也在增多,中老年人肝臟對藥物的清除率降低,血液中藥濃度上升快,半衰期延長,尤其是合并有肺部疾病的失眠患者,易出現呼吸抑制,引起意外發生,建議使用作用時間短的藥物,用量原則首次用量最好是成人的1/2開始,逐漸緩慢增加藥量。兒童一般禁用安眠藥,當需要鎮靜時,可選用抗組織胺類安眠藥。婦女懷孕期和哺乳期一般禁用安眠藥。
失眠癥狀改善后在什么時間中止治療無一定的標準,失眠癥伴有軀體疾病患者,在失眠癥狀改善后可考慮中止安眠藥,對原發性失眠癥和生理性失眠癥,失眠癥狀改善后至少要維持3周時方可考慮中止藥物。由于長期應用安眠藥,若突然停止用藥,多數會出現發跳性失眠和撤藥癥侯群,為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①漸減法:作用時間短的安眠藥,若突然停藥容易出現反跳性失眠和撤藥癥侯群,因此,應用作用時間短的藥物最好慢慢減量至完全停止。如先每日減1/4量,服用一周后,每日再減1/2量,其最后不服用安眠藥睡眠也較好。如果因減量導致失眠癥狀再現時,按減量前的藥量服用。對無論怎么樣也不能停藥患者,有必要維持最小有效藥量。②隔日法:作用時間長的安眠藥停用安眠藥后,血中濃度下降也慢,所以出現發跳性失眠也晚,程度也輕,因此停止服用安眠藥從每周1開始,一邊觀察停藥的睡眠情況,一邊慢慢增加停藥的天數,不能硬性突然全部停用。③置換法:對作用時間短的藥物漸減法不成功時,可置換作用時間長的藥物,然后再漸減法或隔日法減量,不管是作用時間長的藥物,還是作用時間短的藥物,都先用漸減法減量,在用漸減法減至不能再減的時候再用隔日法觀察,達到停用安眠藥的最終目的。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對失眠癥患者服用的藥量,一定要個體化用藥,別人常規的藥量,你服用此藥量不一定就達到有效劑量,再有為了增加服藥效果,也可以采取一些輔助辦法,如睡眠前散步,不要長時間看電視,不要空腹,饑餓上床睡覺等。最后須要強調的是BDZ類藥物可能增加呼吸暫停的頻率,特別是慢性氣管炎的患者,又呼吸暫停癥狀的患者最好不用BDZ類藥物。
[1]陳學詩,張繼志.現代精神疾病治療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2]沈漁邨.精神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