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紀民 韓少鋒
近年來,隨著工業及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工礦及交通事故時有發生,腹部外傷發生率亦隨之升高,現已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腹部閉合性損傷為腹部外傷的一種,是指腹壁皮膚未破損,體表無傷口,損傷范圍為腹壁及內臟的腹部外傷。多由鈍性暴力引起,常伴實質器官、空腔器官及大血管損傷,處理不及時常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引起患者死亡[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患者預后意義重大。本研究將我院2006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4例腹部閉合性損傷患者的臨床診治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閉合性腹部外傷患者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10~65歲,平均45.5歲;其中高空墜落傷25例,重物擠壓傷18例,車禍傷13例,踩踏傷8例。合并腸損傷24例,肝損傷20例,脾損傷10例,胰腺損傷6例。按確診時間長短分為早期組和延遲組,早期組受傷距確診時間低于24 h診斷明確,延遲組受傷距確診時間大于24 h診斷明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部位及合并癥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64例患者均可見腹壁挫傷及腹直肌鞘內血腫,血腫為不能移動的觸痛性包塊,可于腹肌收縮時捫及。48例伴肝、脾、胰、腎等臟器損傷,以腹腔內出血為主要表現,患者可有面色蒼白、脈搏增快、脈壓變小等癥狀。部分患者有腹痛、腹肌緊張等空腔臟器損傷癥狀。查體可見肩部放射痛,腹部包塊及移動性濁音,壓痛陽性,反跳痛陽性,腹膜炎體征等。
1.3 診斷方法 詳細詢問患者受傷經過,具體內容包括外傷性質,作用部位、方向,作用力大小、速度,受傷時反應及傷后癥狀。仔細檢查患者全身情況,包括神志、脈搏、體溫、血壓、呼吸等。CT及B超明確腹部損傷性質、部位及程度。
1.4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建立大靜脈或多靜脈通路,給予輸液、輸血等抗休克治療。B超及CT明確患者受傷部位及受傷臟器后,根據患者病情采用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行腸穿孔修補術、網膜填塞術、肝破裂修補術、脾臟切除術、胰腺被膜縫合術等治療各空腔臟器損傷。術中注意控制出血,術后止血徹底,給予抗生素治療,防止發生感染,給予合理的營養及對癥支持治療。
延遲組治愈28例,病死4例,病死率12.5%。早期組治愈31例,病死1例,病死率3.1%。兩組病死率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閉合性腹部外傷的早期診斷 腹部閉合性外傷通常由鈍性暴力所引起,致病原因及損傷機制較復雜,臨床表現往往多種多樣,早期不易診斷。通常需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尤其是外傷史,就其受傷經過、受傷部位、自身感覺等作一詳細記錄。同時仔細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根據患者有腹痛、嘔吐、移動性濁音、腸鳴音等作出初步診斷。尤其注意以下癥狀及體征所提示的相應臟器損傷,如右肩胛區牽涉性疼痛提示肝臟損傷,睪丸疼痛提示腎損傷或十二指腸破裂,惡心、嘔吐提示空腔臟器破裂,便血提示大腸損傷,腹部壓痛及腹肌緊張提示空腔臟器破裂,移動性濁音提示腹腔內有積液或積血,腸鳴音消失提示麻痹性腸梗阻,肝濁音界消失提示空腔臟器破裂等。必要時行CT及B超檢查輔助診斷。B超常規超聲對損傷區域的圖像可表現為:①損傷范圍較局限時,通常顯示邊界不清。②損傷范圍較大時,顯示為邊界清晰的不均質回聲區。B超對于實質臟器損傷及腹腔積液診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但對消化道破裂尚缺乏特異性征象[2]。CT對損傷區域圖像通常表現為:①肝破裂血腫表現為肝臟內裂隙狀、片狀、星芒狀低密度影,邊界多不清,CT值介于50~70 Hu之間。②脾破裂及血腫表現為脾實質內見裂隙狀、片狀或星芒狀低密度影,邊界不清,CT值介于40~60 Hu之間。③腎實質內積血表現為腎實質內不規則團塊狀高密度影,CT值介于45~55 Hu 之間[3]。
3.2 閉合性腹部外傷手術治療體會 閉合性腹部外傷患者以實質臟器損傷多見,伴隨失血性休克,通常應給予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迅速輸血補液,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暢,胸腔閉式引流等基礎治療。早期有休克,有明顯腹膜炎,患者直腸指檢提示前壁有壓痛及波動感,有持續性腹痛或進行性加重,B超及CT提示臟器破裂及腹腔積液等患者宜采用手術治療[4]。手術治療應在早期診斷腹部閉合性損傷,符合手術指征的前提下,盡早進行。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閉合性腹部外傷,患者大多預后良好,療效優于延遲治療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軍平.閉合性腹部外傷的診療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6):2510.
[2]高磊,經翔,趙新民,等.超聲造影在腹部外傷診斷、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天津醫藥,2009,37(7):608-609.
[3]葉林生.閉合性腹部外傷的CT診斷價值(附85例分析).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1):47-49.
[4]王迅.閉合性腹部外傷89例臨床分析.中國臨床醫學,2006,13(5):773-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