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柱
高血壓腦出血的病亡率非常高,在臨床治療過程當中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難題,在實際的治療過程當中,其發病機制主要就是患者的血腫擴大所形成的[1]。而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主要致使因素就是患者的血壓升高,導致腦部顱內壓增加,促使患者再次腦出血,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在臨床上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病亡率都非常高,本次研究主要就是針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分析,尋找致使術后二次出血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方法,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整理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間就診的40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在48~74歲之間,二次出血時間在手術后6 h內22例,24 h內16例,1 d以上2例。40例患者均患有高血壓病史,經過腦部CT與影像學檢查,患者的二次出血位置均位于第一次腦出血位置,患者均伴有頭痛、嘔吐、意識模糊或昏迷、偏癱加重及瞳孔散大等癥狀,二次出血前患者的血腫和腦組織均有混雜狀態,檢測顯示患者的血腫邊界雜亂。40例患者當中,基底節出血23例,丘腦出血8例,腦葉出血4例,小腦出血5例。
1.2 合并癥 本組40患者當中,經過全面檢查之后,出現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并發腦疝6例,腦組織功能循環受損8例。
1.3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治療的過程中,均采用去骨瓣減壓血腫清除術,通過去除骨瓣降低顱內壓,同時進行血腫、水腫清除及高壓氧治療。
1.4 研究方法 對40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整理統計,分析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原因,整理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總結其防治措施。
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本組40例患者當中,預后恢復良好28例,重殘5例,植物性昏迷3例,2例腦疝救治無效死亡,2例多臟器功能衰竭救治無效死亡。在骨瓣去除降壓手術中,40例患者平均收縮壓降低(18.23±1.32)kPa,舒張壓降低(12.09 ±1.15)kPa。
高血壓腦出血的血腫擴大就是腦出血的早期發生病狀,大多都是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的24 h之內發生,形成的血腫擴大,血腫擴大會給患者的病情造成加劇,形成二次出血[2]。在影響血腫擴大的因素當中,無論是患者的出血部分、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以及血腫的形態都可能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通過研究分析,本組40例患者當中僅使用了降低血壓的控制治療,但患者卻發生了術后二次出血,因此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原因當中,除了患者血壓持續高漲而造成的腦部供血加劇,導致患者腦血管破裂從而形成腦出血外,二次出血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患者顱內壓增高,導致患者腦部壓力壓迫腦出血位置,導致剛剛治療完成的創口再次破裂,形成二次出血。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患者的腦組織受到破壞,使凝血因子進入腦血管當中,導致凝血功能出現問題,形成手術后腦血管不能有效凝血,發生創口二次出血;高血壓原因,患者患有高血壓病癥,導致體內血壓增高,在手術后血壓的波動造成血管再次破裂,發生二次出血;手術清除血腫后,血腫腔內壓力降低,引發內外壓失衡,發生二次出血;顱內壓增高,在進行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時候,由于開顱及降壓等,在手術過程中顱內壓得到降低,在手術完成后,沒有進行持續的顱內壓控制,致使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對腦血管造成壓迫,出現創口破裂,形成二次出血[3]。
針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二次出血的原因,本文整理了如下幾點防治措施:在進行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的過程中,盡量避開患者的重要血管和腦組織結構,避免由于這些原因造成患者的預后困難;在手術治療結束后繼續對患者的高血壓病癥進行治療控制;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在清除患者腦部血腫時不要一次性清除,可以適當的保留部分,在之后的治療過程中通過引流或藥物清除,同時,進行血腫清除時要完全的展開血腫腔,吸取患者的血腫,但不能碰到血腫壁,避免造成其他創傷,確保在手術完成后患者血腫腔內外壓力平衡;手術結束后,關顱操作輕柔,同時繼續為患者進行顱內壓降低藥物服用;加強關注,在手術完成后,特別是在手術后24 h內,對患者實施重癥監護,密切患者患者的各方面情況,一旦患者發生二次出血,要進行及時盡早開顱手術,進行血腫清除,確保患者存活率。
[1]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07-335.
[2]Telleria Diaz A.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behavior yet to be defined.Rev Neurol,2008,27(155):162.
[3]付長留.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臨床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6(4):249.
[4]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