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雁 徐燕 馬文如 吳澤婷
我院護理部于2010年初提出在部分科室試行責任大包干制護理模式,護士分層級使用,老、中、青搭配,成組責任制護理。護理質控前移,實現三級質控網絡,人人對自已的質量負責。
1 婦科護理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婦科護理管理的現狀 我院婦科護士按職稱分類: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6人,護師3人,護士2人,助理護士2人;工作年限1~20年,平均工作年限11年;本科學歷11人,大專學歷2人,中專學歷2人;8年以上婦科資質5人,5~8年婦科資質3人,5年以下婦科資質7人。婦科在編床位41張,年床位使用率98%,病床周轉次數32.1人次。
1.2 婦科護理管理存在的問題
1.2.1 婦科接診的問題 婦科住院患者多,病床周轉快,周轉次數明顯高于我院其他業務科室。床護比最低時只有1:0.3,日常工作量大,手術例數居全院第一,逢夜間急癥手術患者也較多,因此給護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1.2.2 婦科護理工作面臨問題 婦科的臨床治療對象包括從兒童到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療工作,項目繁多。有時收住兒童,涉及到兒科護理;另外,部分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癥,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甲亢、心臟病、繼發貧血等癥,要求護士掌握更多的臨床業務知識和精湛的專科技能,豐富的臨床經驗。
1.2.3 婦科護理人員構成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醫院招聘新護士大大增多,雖然她們大多數為專科、本科畢業,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普遍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嚴重缺乏臨床經驗。法律意識及社會經驗不足,容易造成護患糾紛。
1.2.4 功能制護理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求,一個護士經常要同時應對10~20以上患者的護理工作,每個護士都在為全病區患者服務,造成人均與每位患者接觸時間很短,沒有連續性,護患溝通時間不充足,造成工作遺漏,容易引起患者或家屬不滿。
2 護士分層級使用方法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科于2010年5月起采取護士分層級使用,根據護士的專科能力、專科資質將護士分為四個層級:8年以上婦科資質為一部分,擔任護理組長,參與醫院二線值班,承擔科室日夜班的工作;5年以上婦科資質的為一部分,擔任高級責任護士,5年以下婦科資質的為一部分,擔任初級責任護士,均參加A、P、N班次的輪轉;另外增聘二名新畢業護士擔任助理護士,負責患者生活護理、病房管理等基礎工作。
2.1 排班方法采用APN排班模式和護士責任大包干制,A班為8:00~16:00,P班為16:00~00:00,N 班00:00~08:00。助理護士上早晚班,上午07:00~11:00,下午16:00-20:00。
2.2 在護士分層使用與管理中,通過不同層級護士不同的能力要求實施不同的培訓計劃,不斷提高護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1]。制定各層級護士培訓計劃、護士崗位職責,建立各層級護士質量控制評分表,每季度評分一次,并與獎金績效考核掛鉤。
2.3 績效考核與激勵制度:為保證護士分級管理的有效實施,保持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對每月績效考核中優秀的員工予以一定的獎勵。績效考核與工作量、質控系數(各層級護士績效考核評分)、層級系數(職稱評級、層級管理系數)、患者滿意度掛鉤,充分體現多勞多得、質量就是效益的原則。
3 護士分層級使用管理的實施效果
3.1 婦科運營情況 2010~2011年10月婦科入院患者3058人次,日均入院4.5人次,比2009年增長5%。2010~2011年10月出院患者2876人次,日均出院4.29人次,比2009年增長4.9%。護士普遍可以較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工作質量較好,患者投訴率明顯下降,滿意度持續保持較高水平(95~100%)。
3.2 各季度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2010~2011年各季度的患者滿意度與2009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的提高,增幅為5%~15%,其中2011年第三季度醫德醫風問卷中患者滿意度達100%。2011年第三季度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顯示:患者對管床護士各項工作的滿意度達96.6%,90%患者表示知曉自已的責任管床護士,98.6%患者對護理工作感到安全放心。
3.3 各年護士滿意度 2010年在開展護士分層級管理工作后,對護士工作滿意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5%護士滿意這種排班模式,15%基本滿意。不足之處:45%的高級責任護士認為不能緩解工作壓力,自已在當班工作中仍承擔主要責任;66%的護士認為低年資護士在專科業務上對高年資護士有依賴性。
4 護士分層級管理證明其有利于發揮各層級護士的優勢,有利于通過提高不同層次護士的工作能力而提高護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2],從而提高婦科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應進一步健全護士分層級管理制度,提高護士分層級管理的質量。
[1]黎月英,房潔英.在連續性排班中開展護士分層級使用.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8,28(8):1041-1042.
[2]陳桂芝.論人力資源管理在醫院發展中的運用和作用.中國當代醫藥,2009,16(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