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談宗凡
(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張家界 427000)
為了應對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關于“要離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援蓋面,增強影響力”的指示精神,在對各地、各高校進行深人調研的基礎上,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和《高等學校計算機網絡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兩個文件,就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做了具體部署,并重點對在高校校內計算機網絡上開展電子公告服務和利用電子公告發布信息的活動進行了規范。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都迅速地行動起來,全面加強網絡德育工作。其具體做法。
根據網絡技術的特點和網絡德育工作的需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領導小組,由分管意識形態的黨委副書記任組長,成員由黨辦、宣傳部、學工部、團委、計算機與信息學學院、“兩課”教學部的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領導小組對網絡文化建設格局進行總體規劃和部署,并定期召開會議,聽取相關意見。各職能部門都指定一名專人負貴,做到職貴明確,責任到人,確保此項工作有效進行.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對教育網站和網校管理的公告》和《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的精神,必須建立和健全校園網管理規定、學校電子公告服務規則、BBS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了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證網絡的健康發展,要堅持走技術創新的道路,在校園網上采用用戶殊號管理系統、發布信息管理系統、BBS站務管理系統等,并采用人戶計算機骨理、校園一卡通等措施,用技術進步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學校要做到“認識到位、人員到位、資金到位”,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落在實處。同時,還要不定期選派千部到兄弟院校學習先進經驗,并在校內采取集訓、輪訓等多種形式,使學校領導干部和每一位師生都能從政治上充分認識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網絡陣地的必要性,以及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學校德育應當從實際出發,修訂教育目標和計劃,使之反映網絡德育的內容。學校要有針對性地把網絡德育作為日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印發一些網絡法規或規定,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道德評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們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做一個合格的網絡人,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里健康邀游,免于成為“迷途的羔羊”。為此,單憑某一部門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建立起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掌握了網絡技術的高素質隊伍。學校除要求各單位、各院系都有機構、有資金、有專人負貴網絡工作外,還要求每一位教師及政工干部在網上應該是正確輿論的宜傳者、學生問題的答疑者。如校園網開設“助學貸款”、“招生信息”、“就業指導”、“考研指導”等欄目,讓大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和信息。黨委宣傳部開設“理論學習”、“時事政策”、“網上黨校”等欄目,開展正面宜傳教育;“兩課”教學部開設“課件下載、“疑難問題解答”等欄目,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工部開設“學生工作動態”、“心理健康咨詢”、“學生生活服務”、“就業信息快遞”等欄目,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團委開設“社區服務”、“網上團校”等欄目,推動團的建設,活躍學生課外生活和校園文化活動。
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加強對上網大學生的自律教育尤為重要。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大學生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通過講座、論壇、對話、培訓、報刊、廣播站、黑板報等宜傳教育,努力增強大學生上網的法治憊識、貴任意識、政治憊識、自律愈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要著重教育大學生不做 “網蟲”,不迷戀于虛擬的互聯網空間;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聯網從事非法活動;在網上不鍵人恐怖、下流、淫穢的話;不瀏覽、傳播、下載、復制、制作淫穢的文章和圖片。通過上述措施,積極引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度,促其把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技術置于同等重要的層面加以掌握,從而培養大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貴任,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網絡是新生事物,大學生對網上信息的辨別很大程度上依然取決于在現實生活中所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理念等的教育,以及個人經驗的積累。因此,學校在建設網絡陣地時,應該把技術管理和網絡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采取網上網下兩種教育模式齊頭并進的方法。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必要的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類不良信息進人校園,真正建立起網絡安全的“防護墻”并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對校園網絡中出現的謠言進行批評和發布正確的消息。另一方面,學校要增開網絡德育課程網絡知識講座,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開展宣傳,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先進性與危害性,正確處理網絡行為的道德與非道德、文明與不文明等關系。此外,學校還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網頁設計大賽、網絡知識競賽等,倡導青年大學生文明上網,營造文明、安全的網絡生活環境。
由于各高校堅持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網絡,以創新的精神運用網絡,在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掌握了“制網權”,創造了許多新經驗。主要有。
4.1 形成了一個德育創新的機制 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在第九次全國高校黨珍工作會議上,陳至立代表中組部、中宜部、教育部黨組所做的報告中明確地提出,要根據“趨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積極建設,加強管理”的原則,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領網絡陣地。在第十次全國商校黨建工作會議上,陳至立再次強調,各高校黨委要認真研究計算機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法律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產生的形響,主動建設,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按照這一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擺在重要地,在總體規劃、組織領導、經費投人、網絡建設、網上監控、隊伍培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蘇、浙江、陜西等地相繼召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現場會,總結典型經驗,推動此項工作全面展開。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納人全市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十五”期間投人2億元啟動資金,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設。天津市委教衛工委一次性投人專項資金300萬元,用于商校德育網站建設。目前,許多高校都成立了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對校園網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一部分高校還成立了校園網管理中心,配備了專職技術人員,初步構筑起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新平臺。清華大學的校園網建設起步早、發展快,至2000年,學生宿舍全部接人國際互聯網。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他們在探索中形成了決策息、管理層、執行層,這三個網絡管理層通過例會制度、簡報制度和緊急情況下的熱線制度,形成了理念上的契合和行動上的一致,在包括電子公告欄在內的各類網絡陣地的管理上發揮了靈魂作用。
4.2 打造了一批網上“紅色品牌”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關鍵要建設好一批學生歡迎的網站,這是各商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中形成的共識。如今,許多高校都營建出一個或多個點擊率很高的德育網站。1999年4月16日,由清華大學汽車系學生黨員自發創辦的“紅色網站”,是全國第一家學生德育網站.該網站奉行“宗馬列之說,承毛鄧之學,懷安宇之心,礪報國之志”的宗旨,鮮明地在網上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當年有7萬人次訪間。該網站建立之初,是為解決學生黨課學習與日常學習時間沖突等問題,設有討論釋站、時事專題和輔導員信箱等欄目,后來逐漸提升網站的知識內涵,成為離教于樂的理論陣地和學生黨員、人黨積極分子的精神家園。自“紅色網站”開通以后,國內又有馬克思主義之家、紅色中國、紅色風基、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紅色世界等網站相繼建立,逐漸形成了一股網上馬克思主義的聲音。例如,西北工業大學的“紅土地”網站融資料性、交互性和娛樂性為一體,已成為全校黨員和人黨積極分子學習理論、交流思想的盆要 陣地.南開大學的“覺悟”網站,是以校友周思來創立的“覺悟社”命名的。網站開通僅兩個月,點擊就超過4萬人次。中南大學也相繼開通了網上黨校、網上團校、中國高校心理在線、“馬列網”等八大網站,在國內有形響的還有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紅色家園”和“中國紅色網站聯盟”、北京大學的“紅旗在線”、西安交通大學的“中華行知網”、上海交通大學的“交大焦點”教育部副部長衰貴仁指出:這些網站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教育、管理和服務功能有機結合,使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時進人校園網絡,開辟了新時期學校黨建工作的新途徑。高校德育網站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不斷地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燕得了青年學生的廣泛認同。
4.3 鍛煉出一支網絡德育隊伍 要確立商校德育工作在網上的優勢,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既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又了解網絡文化的特點,能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的工作隊伍。為此,各高校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商專、兼職德育工作者對這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了一支比較過硬的網絡德育工作隊伍。許多高校將能否熟練地運用網絡技術從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專、兼職的學生德育工作者進行考核的標準。例如,中國科技大學明確地提出德育工作者“一崗雙職”的要求:既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做好網絡德育工作。為此,學校撥出專項經費,為各院系分管學生工作的千部配備電腦、開通網絡,為他們開展網絡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西北工業大學要求所有黨政干部主動地開展網絡德育工作,掌握網上動態,對網上反映本單位工作間題的帖子必須給予回復。學校建立了網絡德育工作貴任制,并列為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如今,該校干部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瀏覽校園信息,關注學生討論的熱點問題。上海交通大學精心打造師生共同參與的網絡德育統一戰線。他們把團干部、優秀網站站長、優秀頻道主持人等網絡虛擬世界中的“權威人士”組織起來,從理論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文修養等多方面加以培養,打造“網上先鋒”。
[1]李高海.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123-127.
[2]周德全.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點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2008(9):59-63.
[3]陽劍蘭.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追問. 湖湘論壇,2010(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