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冬梅 耿雪潔
(淮北日報社,安徽 淮北 235000)
眼下,隨著新聞媒體競爭的加劇,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已經被不少新聞工作者接受并自覺踐行。新聞越來越同質化,如何在新聞大戰中勝出已不是某位記者或編輯個人的事。拼時效、拼深度、拼廣度,新聞工作者各顯神通。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還是發現在新聞采編活動中出現一些同情心缺失,片面追求所謂“新聞傳播效果”的遺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一些新聞工作者缺少新聞道德,缺乏人文素養。新聞工作者應自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體現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良知,學會尊重人性,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讓人性的光輝普照新聞作品。
眾所周知,《饑餓的蘇丹》是南非著名攝影師凱文·卡特的作品,它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榮譽,也帶來巨大的壓力。圖片構圖其實并不復雜,畫面中一個瘦骨嶙峋的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一只兀鷹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
這幅作品獲得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但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引來諸多批判與質疑。許多人認為凱文·卡特不去拯救小女孩,為了一幅作品置人命于不顧,沒有新聞道德。人們紛紛批評卡特,認為他缺少同情心,沒有人道主義精神。在獲得這個攝影最高榮譽獎兩個月后,人們發現卡特自殺身亡。
新聞記者必須恪盡職守,力求用最好的作品來傳播新聞,擴大傳播效果,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新聞記者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記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記者,必須把人性人道主義放在首位。現在不少人認為,所謂新聞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求有平民視角,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其實,既使擁有了平民視角,沒有人文素養,同樣會出現缺乏人文關懷的憾事。記者在多年的新聞采訪一線,經常發現不少記者不夠尊重采訪對象。2011年5月底,筆者采訪一位患白血病的農村貧困女童,報道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紛紛到醫院看望白血病女孩,筆者及時跟進報道。一家電視臺記者也聞訊一同到醫院采訪。這兩位電視臺記者要求女孩母親一遍遍講述女兒的不幸和家庭的貧困。為了達到“精彩”的電視畫面效果,他們還要求這位母親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激,要鞠躬致謝。連續多遍,不是記者嫌其沒有躬到90度,就是嫌其忘記他們給準備好的臺詞。等到采訪完,兩位記者心滿意足離開,這位堅強的母親卻抱著筆者流下了屈辱的淚水。
在這個采訪中,筆者感覺這兩位記者如果多一些人文素養,考慮到這個母親的自尊心,肯定不會采取這樣的方式。他們在追求畫面效果時,忽略了一個記者應有的新聞道德,那就是人文關懷。要尊重采訪對象,不管其高官還是平民,他們作為采訪對象,同樣具有平等的人格尊嚴。記者在平時采訪中應該養成一種尊重采訪對象的習慣,發自內心地去關注、熱愛、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敬畏生命,平等對待,真心交流,才能采寫出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的好新聞,才能打動受眾。
新聞作品與受眾見面,除了一線記者的采寫外,編輯的后期加工也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甚至是作用更大。普通的作品通過編輯的修改、提高,可以更加出彩。同時,如果編輯缺少人文素養,也可能把一件新聞作品加工一件失敗的新聞作品。
一位記者在采訪一起普通車禍時,看到現場摩托車與一輛小汽車相撞后,摩托車正好倒立起來,摩托車車主受傷后已被送往醫院,地面上散落一些零部件和傷者血跡。記者拍下一組照片,并寫了一篇短消息交到編輯部。編輯隨后竟然以“摩托車街頭‘玩’倒立”為題,配車禍現場圖片發出。第二天見報后,該記者接到多個電話,可謂板磚橫飛,但讀者并不知道標題是編輯特意改的“得意之作”。
編輯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一件新聞作品水平高低,編輯有沒有人文素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聞作品的人文氣息。2005年5月9日,福建《東南快報》一攝影記者在雨中的廈門街頭,拍攝了一組雨中騎車人路遇馬路陷阱摔跤的圖片,照片極具現場感和沖擊力。當時《東南快報》編輯編發了這組照片,提醒相關部門“安全無小事”。此組照片在某國家級媒體發表時,卻說是當時臺風來襲的天氣,并且還有說明“突然陷入一水坑”、“身體失去平衡”、“載了跟頭”,“當日下午,一場暴風雨襲擊廈門,市區道路上的多處水坑讓不少騎車人栽了跟頭。”隨后,這些照片又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在全國引發了一場“記者傳達新聞的責任和社會公德之間應如何平衡”的大討論。不少讀者和網友認為,記者雨中守株待行人栽跟頭而不上前提醒,這樣做有違道德。2005年 5月16日19時,新浪網邀請該攝影記者,以及《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王文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力丹,《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李全,新華社中國特稿社編輯曾璜等,就記者抓拍騎車人雨中摔跤一事與各位網友進行了交流。《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王文瀾說:“我要是編輯我不會發,我要是記者我也不會拍。”
對于悲劇事件中的同情心問題,專家學者近年來一直在探討。中國人民大學著名教授陳絢在她的著作《新聞道德與法規教程》一書中就提到,“發生在中國新聞隊伍中的新聞工作道德的失衡與錯位,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義、危害最為嚴重的主要有媒體因逐利墮落、社會公器變成私人表達空間、新聞傳媒報道中的歧視現象、同情心的普遍缺失、新聞傳媒內部腐敗現象”五大類。
最近幾年,我國一些傳媒對所報道的有關人的生命、人的尊嚴的事實表現出漠然和冷血的事例越來越多。例如,把民工跳樓事件稱為“跳樓秀”,2003年從非人性角度報道人乳宴、2004年從非人性角度報道胎盤宴。更有甚者,2004年9月6日晚,央視四套某欄目在報道俄羅斯人質事件時,屏幕下方赫然滾動出有獎競猜的信息。這不僅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也引發了觀眾和網民的譴責。陳絢教授認為,“如果新聞傳媒連作為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倫理底線都不能堅守,如何去引導教育大眾?”
編輯是新聞作品出爐的最后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關。編輯內心一定要有人文素養,才能把好這最后一關,讓那些具有人文關懷的優秀作品引導社會輿論、關注社情民意、關愛每一個生命個體、尊重每一位新聞當事人。
筆者認為,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養,首先應該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人本價值教育。現在一些新聞學院都開設有關“新聞道德”或“新聞職業道德”方面課程,并且作為主修課。但對于目前已從業的新聞工作者來說,不少新聞單位大多只注重對從業人員的采編業務能力的培訓。新聞工作者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教育他們要求對生命、對人的尊嚴和價值具有平等的尊重。即使是在新聞競爭白熾化的當下,一個負責任的媒體,也應該是在選擇新聞的時候,要把社會價值看得高于新聞價值。只有這樣的媒體,這才能真正贏得受眾的尊重和喜愛。
其次,新聞工作者要學會多做些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受眾和被采訪者的角度選擇、寫作與傳播新聞事實。尤其是在災難性事件和救助性事件中,要充分考慮到災難事件和救助對象及家人的感受,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心里感受,而不是一味、片面強調畫面、場景等傳播效果。
作為記者,力求以最有沖擊力的圖像、最能打動人的語言來吸引受眾,這是職業要求,但除此之外,記者應該有種換位思考,在采訪時多考慮一些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而作為編輯,切不可學做“標題黨”,只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不考慮新聞當事人的人格、處境等因素,故意在標題制作時放大某些所謂新聞看點以奪人眼球。如果新聞工作者能學會換位思考,考慮到對方當時的心境和承受力,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就會充分尊重受眾、尊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做出既有新聞價值又具社會價值的稿件,使新聞充滿人情味,激發起受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