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廣萍 劉大煒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平衡器,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調整,經濟社會的騰飛更離不開民主與法治的推進。法律的終極目的就是締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保障經濟社會平穩而高速的發展。我國高等院校法學人才的培養也必須圍繞這一目標而展開。
由于法學專業的社會屬性,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也無不顯現其社會性質,即接觸和面對不同的“人”,研究和處理不同的“事”?;蛘哒f是憑借法學知識和法律工具,面對和處理不同的“人”(包括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之間發生的不同的“事”(各種社會關系)。即使他們所從事的工作與法律沒有直接關系,也因他們所學知識結構決定了其所從事的工作只能是社會性的工作而非技術性的工作。要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正確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充分適應各種社會實際工作的需要,既有賴于學生的專業水平、也有賴于學生的綜合素質。
處于我國社會轉型期的高等法學教育,所要面對的有來自社會的、專業的、學生自身的和教育本身等等多方面的挑戰。一是要面對現代法學理論給學生建立起來的以“公平”、“正義”、“權利”等為核心的法律價值體系與我國文化基礎、社會觀念、社會現實之間的差異;二是要面對以價值多元化為特點的社會價值體系與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發展之間的差異;三是要面對學生自身特點與社會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四是要面對“大工業化生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與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之間的差距。這些差異對學生就業后從事的社會工作將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在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法學專業水平的同時,充分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加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樹立牢固的適應我國法治建設需要的思想價值觀念,是法學教育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法學專業學生工作必須面對和研究的課題。
長期以來,在高等教育內部體系中,無論是學校領導、教師還是在學生的認識當中,學生工作的地位一直被排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后。面對學生培養給高等法學教育提出的問題和要求,我們必須轉變學生工作的思路,拓展學生工作的路徑,充分發揮學生工作的優勢,把學生工作當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培養質量的有力環節,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工作的實效和活力。
確定法學專業學生培養內容,明確學生工作的基本職責和任務,必須研究和了解社會對于法律人才有哪些要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選擇有哪些標準?我們的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得以快速發展需要哪些條件?結合司法實際工作和畢業生當中反饋的信息,當前,社會、用人單位對法學本科學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社會對于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學高等教育的基礎內容。對于一名法學專業學生來講,在大學期間,既要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也要掌握這些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所賴以形成的社會基礎知識。同時還要掌握與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緊密聯系的公共理論知識。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專業功底,是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強化各方面能力的前提,沒有扎實的基礎,就不能很好地從事法律工作,就不能很好地服務于社會。
道德觀和價值觀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基礎。無論是學生的成長還是今后的發展,學會做人是第一要務,只有會做人才能會做事。法學是社會科學的范疇,法律工作就是做社會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一個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應當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觀、價值觀、對社會的看法要符合社會的核心價值尺度。在價值觀和價值體系多元化的今天,各種思潮不斷沖刷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而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適應我國法治建設的實際需要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法學本科畢業生應當具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廉潔奉公、作風正派等良好的思想品質。只有具備良好的品質,才能更好地溶入社會服務于社會。
一方面,當今法律調整的領域已經拓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經濟交往離不開法律;政府的活動離不開法律;個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地與法律緊密相聯。法律所涉及的知識面變得越來越寬闊。沒有較為寬闊的知識結構,就沒有準確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就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工作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法學本科教育仍然帶有濃郁的職業教育色彩。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今天,法學本科教育更多地加入了基礎素質教育的因素。法學專業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以后,將有更多的人從事非法律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本科培養計劃時,要照顧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盡可能多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以適應不同社會工作的需要。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法學專業的社會性決定了法科學生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所謂較強的工作能力,就是指能夠正確、靈活地將專業知識和社會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當中,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工作協調能力,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較強的工作能力是社會評價學生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學生今后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對此,我認為它的重要性并不次于過硬的專業水平,這是法科學生就業和發展的基本條件?,F今多數用人單位錄用和提拔大學生的時候,往往按照會做人、會做事、會說話、會寫文章的順序和標準衡量畢業生。且不論這種標準與學校對學生評價標準的差異,單就其評價內容就可以看出,“為人處事”在對畢業生評價當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人處事的含義很廣泛,既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方面的東西,也包括處事技巧方面的東西。這種能力和技巧的培養與提升,在現代高等院校學生培養體系中,必定要成為學生工作的重要職責。
正確判斷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的評價標準,是法學專業培養目標的中心點,也是研究和制定學生工作基本路徑的出發點。按照社會需要設定學生工作目標并制定工作路徑,引導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工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對于高校學生工作的職責和工作要求,各高校均有較為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輔導員的工作要求,教育部早已有相關的明確規定。但隨著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和我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是針對法學專業學生成長成才實際需求的新情況、新要求,學生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并充實其工作內容。因此,高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工作,尤其是作為學生工作重要載體的輔導員工作,其工作職責至少應當包括或者著重做好以下內容。
政治思想工作是學工系統和輔導員的首要工作。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一直是各級各類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法學專業學生而言,由于他們以后所從事的社會性工作的特點,對思想品德要求的標準更高,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還應當具備較高的政治道德和社會道德。在思想品德培養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適應社會發展、適應中國特色法治建設、適應個人成長發展、適應社會主流標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特別是克服西方價值觀和多元化思潮給學生培養帶來的沖擊,是學生工作中應當重點關注和把握的。
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成效問題。在學生管理、學生活動、學生組織建設、學風建設、思想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等各項工作中,聯系學生實際開展思想品德與世界觀的培養,轉變政治思想工作“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但效果一直不佳的現狀,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培養與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工作在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成效。
社會認知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規避風險、健康成長的素質和能力。較強的社會認知能力是學生在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后,在社會和工作當中得以發展和進步的重要保證。
社會認知能力包含的內容較為廣泛,既包括對文化基礎、社會實際、傳統和現實觀念、價值取向等看法,也包括對個人心理、行為動機、思維模式、行事方式、事務發展等的看法,以及基于這些認知之上的思維判斷活動。強調法學專業學生重視培養社會認知能力,是基于法學專業學生將來將從事社會性工作的要求,具備了這種認知能力,學生才能夠在工作生活的實踐中理性地尋得一種適應社會的個人行為方式。所以,在學生工作中要始終貫徹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和提升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原則,通過學生組織建設、社團活動、實踐活動、學術活動、公益活動,甚至于學生的日常組織管理活動等,提供學生鍛煉社會認知能力的機會,讓學生學會用社會的思維方式處理面對的社會問題。
為人處事能力從表象上看更像是一種技巧,但它卻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以后發展的基石。這一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處事能力的基礎是“為人”,學會做人才能學會處事,前面講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觀的培養,是學習“做人”的基礎和核心,而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則是學習“做事”的基礎。對于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處事能力培養,就是加強學生在集體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集體觀念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個人能夠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友善和諧的環境中成長與發展。加強學生為人處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使得學生擺正了自身個體在集體中的位置,能夠顧全大局地去處事;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會了利用環境資源來抬升自己,達到與集體共前進的良性循環效果。在學生工作中,充分發揮好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班委會、宿舍聯席會等學生集體組織的積極作用,讓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的集體生活中,學習鍛煉自身的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
由于當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相互協作能力不足,而學習、考試、就業、競爭壓力較大的特點,大學生在身心素質方面存在問題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當中身心素質有問題的學生數量呈逐漸增長的趨勢。身心素質有問題的學生被列為重點學生群體受到學校、老師的特殊關照。對于法學專業學生來講,由于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接觸不同的人,處理不同的事”的社會性工作,因此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尤為重要。根據我們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經驗,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主要依靠良好的集體環境、明確的目標理想、積極的進取精神和遇到問題困難能夠坦然面對的樂觀心態。在學生身心素質培養中,學生工作,特別是輔導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就業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關乎學生根本利益之所在。就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就業能力是學生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綜合體現。在現階段學生就業形式持續嚴峻的情況下,學生工作和輔導員需要解決的是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和就業能力的提升。這兩項工作都屬于長期的工作,就業觀念轉變得早,有利于拓展就業的渠道和范圍,就業技巧和就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就業的順利實現。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面對保障學生整體就業率的要求,提升學生就業技巧和就業能力是促進學生就業的基本保障。在現行高校內部分工體制下,包括職業規劃、就業觀念、就業技巧、就業能力在內的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學生工作和輔導員無可推脫的重要責任。
以上幾個方面的培養,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法學專業學生工作和輔導員的特殊職責。在高校法學教育體系中,也只能由學工系統和輔導員來承擔。
針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社會對合格法律人才的需求,學生工作要成為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要把社會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滲透于學生的教育、組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細化于學生工作和輔導員工作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工作更具針對性、持續性、戰略性,從而不斷提高畢業生的綜合水平。這是法學專業學生工作的重要職責。為此,在落實學生工作總的工作職責的基礎上,還應當著力從以下方面強化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在德育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中,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責任觀念、集體觀念、大局觀念、國情觀念、法制觀念,使學生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鑒別力;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具備誠實守信、團結協作、崗位奉獻,遵紀守法的意識。通過理想道德教育、師生關系處理,團結互助風氣,誠實守信品德,考風考紀要求,辨別是非能力等教育管理手段,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
學風建設是學生工作永遠不變的主題。通過學風建設,提升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自我完善的主觀能動性。輔導員也應當著重抓好與學風建設指標相關聯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習氛圍。
班集體是學生鍛煉和成長的重要平臺。通過班集體建設、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及各種學生活動,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打造良好的鍛煉與成長的平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培養、自我完善提供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
法學專業學生要在工作當中順利發展,為人處事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皶鋈?、會做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一點在學生干部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輔導員在組織班級學生活動中,要把培養、鍛煉、提升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貫穿到各項活動和工作當中去。以培養綜合素質強、全面發展的合格畢業生。
正確處理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關心、關愛與引導、鍛煉之間的關系,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集體生活中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加強學生處理和解決應急事件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和行為品格,使學生的身心素質適應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
良好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從事法律工作和社會工作的基本素質,學生工作輔導員通過組織指導各種學生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之擁有科學分析、思考、總結并形成文字的方法和能力,建立良好的溝通能力,培養學生以后做人和工作的基本素質。
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作能力是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法學專業學生將來從事社會工作和法律工作所憑借的,既是一種專業知識,更是一種“綜合技術”。只有把專業知識上升為專業技術,才能更好地適應各種崗位的社會工作。因此,輔導員應當積極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的組織和指導,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勤工助學、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性活動,提升學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
就業能力是畢業生就業的基本保障。學生在校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直接體現學生就業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高低,學校對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錄用標準也不完全一致。著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發展潛力是學生工作的重要職責。為此,輔導員應當把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教育、就業技能培養、發展能力訓練以及承載這些內容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貫穿于學生工作的始終,為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名錄
1.萬江,男,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講師。401120/重慶市渝北區回興鎮寶圣大道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2.王強軍,男,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300071/天津市衛津路94號。
3.邵培樟,男,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法政分院副院長、講師。314408/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仰山路2號。
4.李慧敏,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趙洪武,男,中國政法大學2009級法理學碩士研究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6.劉坤輪,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7.蘭花,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8.屈振輝,男,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410004/湖南省長沙市中意一路160號。
9.李愛年,女,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410004/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上游中路。
10.李美云,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1.魏敬淼,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金莉,女,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321000/浙江省金華市青春路211號。
13.郭志媛,女,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吳宏耀,男,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徐安,男,法學碩士,浙江省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324002/柯城區荷花三路政法大樓。
16.杜春鵬,男,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7.李小愷,男,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2011 級博士研究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8.姚國建,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9.寇廣萍,女,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20.劉大煒,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分黨委書記。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