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德發
(懷化日報社,湖南 懷化 418000)
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特別是對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縱觀新媒體能夠迅速崛起并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很大一個優勢就是傳播消息的快捷。這是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無法比擬的。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相對于新媒體的“快”,傳統媒體不妨在“慢”字上下工夫。這里說的“慢”并不是讓新聞成為舊聞,在報道上甘于落后。而是慢工出細活,發揮傳統媒體特別是像日報這樣的黨報權威性的長處,對社會議論的熱點話題,公眾關心的焦點事件,把報道做深做細,一錘定音,掌握話語權。
從報道的操作層面來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010年3月,湖南省懷化市網絡媒體論壇上出現一篇帖子,內容講的是懷化市某地的農業服務站出售問題化肥,導致不少施了這種化肥的農民損失慘重,帖子把矛頭對準了當地的農業服務站和農業局。當時正值春耕期間,地方政府特別是涉農部門正在全力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此篇帖子一出,引來很多網友圍觀和跟帖,一時網上輿論嘩然。
為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筆者隨即趕往當地進行了采訪。根據第一天掌握的情況,出售問題化肥的并不是農業服務站,只是因為商販租賃了農業服務站的門面。如果單是從新聞報道來講,將這個情況在新聞里講清,就能讓讀者知道怎么回事,也能幫政府部門排憂解難。但如果這樣寫,讀者是否還有其他質疑,特別是網絡上關注此事的網民,一個簡短的新聞能否使他們信服很難說。為此,筆者第二天通過走訪農業、工商、質檢等多個相關部門以及農民的田間地頭,詳細掌握了各方面的情況,寫成3000多字的稿件《“放心”農資為何讓橘農鬧了心》在《懷化日報》和懷化新聞網同步刊發,讓廣大讀者和網民得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迅速消除了雜音。這不僅挽回了政府部門的形象,也提高了報紙在熱點事件上的話語權和權威性。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傳統媒體不再是信息的獨家發言人,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可通過網絡發布新聞信息,尤其是突發性新聞信息。數字化傳播時代傳統媒體地位的改變,決定了深度報道才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因為對非突發性事件如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報道及深入挖掘,是傳統媒體的專長。雖然網絡上的受眾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眾缺乏新聞報道把關人的素質,尤其是缺乏職業的新聞敏感、宏觀的透視角度以及對信息材料的過濾和二次加工能力,故進行深度報道,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這項工作,是受眾無法勝任的,它是傳統媒體的專長和優勢??梢?,在數字化傳播時代,深度報道仍大有可為,是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所在,也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五十年前的《華爾街日報》總編輯巴尼·基爾戈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不一定非得認為昨天發生的事件才是新聞,人們會越來越多地關心明天會發生什么?!闭渲楦凼录蟮牡谝粋€早晨,別的報紙跟在電臺后重述了人們都已經知道的那場悲劇,《華爾街日報》頭版特寫卻是這樣開頭的:“同日本的戰爭意味著美國工業化革命的開始。”文章著重談論了對美國工業、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準確地預測到了這場戰爭給美國經濟帶來的重大影響,為讀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參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傳統媒體如果在新聞報道上,不管是內容還是方式和新媒體不分上下的話,那么肯定會被新媒體遠遠甩在后面。但是,如果能另辟蹊徑,特別是做一些前瞻性的報道,讓讀者知曉一個事件發生后將會怎么樣,滿足他們的預期,這是傳統媒體抓住讀者的一個重要法寶。對此,筆者在多年的采訪實踐中深有體會。
2012年4月,有讀者向媒體反映,懷化市某集鎮近兩年來的自來水經常流出的是污水,根本無法使用。懷化本地報紙、網站等媒體得到消息后,都派出了記者前往采訪。采訪回來后,網絡媒體在第一時間發了報道,但報道只是暴露了問題,并沒有提到怎樣去解決。這時,如果報紙也是做類似的報道,在新聞的及時性上就輸了一籌。怎樣才能讓報紙的報道更有可看性?對此,筆者在這篇報道的發稿上寧愿慢一點,也要把報道的內容做細、做全面。為此,記者專門聯系相關部門,采訪解決自來水渾濁的問題會采取怎樣的措施。這篇報道一推出,讓當地群眾知道政府部門將對自來水廠進行重建,消除了當地群眾的怨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雖然在渠道載體上無法與之抗衡,但在內容的品質上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借助歷史悠久、生產流程成熟、隊伍素養高等有利條件,傳統創造和生產出來的內容在品質上,特別是在思想深度上則要高出新媒體一大截。特別是對黨報而言,其輿論引導能力既建立在固有的權威性上,更建立在深邃的思想性上。
2011年底,湖南省懷化市職教城準備破土動工。對這個項目,一些人認為把原來的一些職業學校拆了再建花費大,有些不同的看法。怎樣引導這種輿論,統一好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這是黨報的一項重要責任。如果日報只是和其他媒體一樣,發一篇職教城開工建設的消息,肯定起不到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為此,筆者根據領導的安排,進行了深入的采訪,查閱了大量資料。從為什么要建職教城、職教城的選址是給予怎樣的考慮、建職教城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分析,以現實情況舉例和思想理論的引導,消除了一些干部群眾的疑惑,為職教城的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對新聞報道而言,思想的力量是一種深層影響力。沒有新聞性的思想是凝固的思想,沒有思想性的新聞是浮淺的新聞。2007年2月17日農歷大年三十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不足300字的消息《廣州三千農民工免費游園》,字里行間在傳遞著農民工免費游園信息的同時也以無聲的語言折射著一種深層的思想:全社會都要關心和尊重農民工。這篇短消息實現了思想性與新聞性的有機融合。實踐證明,思想性與新聞性之間的“交集”越大,思想的力量就發揮越充分,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就越強。思想性與新聞性的相生相長能夠通過構筑現代信息環境、發揮思想凝聚功能作用于人們的認識與思維領域,從而有效地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