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振鐸
(山東省昌邑市新村中學)
課前自學與提高學習成績
◆閆振鐸
(山東省昌邑市新村中學)
自學是課堂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效課前自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同時,課前自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課程標準》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思維進入數學課堂。而這一切的實現是需要“課前自學”做后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數學課前自學的有效性。
初中數學 自學 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思維進入數學課堂,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在學習和實驗濰坊高效課堂模式中,創造性地解決“課前自學”問題,激活學生自學中的合作和探究欲望,實現了從“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的飛躍。
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學習的素質得到相應提高了。學生在進行自學時,教師巡視了解;自學結束后,教師進行檢查。在這期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中測知學生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觀主義的傾向。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教學,效果也就會更好了。
自學學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自學的方向和效率。自學材料必須具有引導學習和突破問題的功能。可分為8個環節: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問題邏輯、學習反思、作業布置、歸納小結等。在編制自學學案時,必須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內容上深入淺出,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設計可分為四個級別:A級為“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時間必須解決;B級為“理解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C級為“應用類”,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經驗和社會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掛鉤。“四級要求”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自主選擇。對于老師而言,自學案則實現了從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轉變。
1.自學時間可放在上一節課的最后10分鐘進行,同學們在自學提綱的引導下,由教師指導進行自主學習,主要指導明確學習目標,提供學習方法,注意學習重點、提醒難點破解策略等。學生根據指導利用課本資源、查閱資料、兵幫兵、小組合作等各種學習方法進行自學,課上沒有完成課下繼續進行,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了學習、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醒學生親自推導公式、定理等重要結論
通過學生的自學發現,多數學生在自學時不重視公式、定理等重要結論的推導過程,不能領會公式、定理等重要結論的推導其實蘊含重要的做題方法,而只是死記其結論,把疑難和困惑直接拋給教師,等待著接受。這種不加以思考的做法,缺乏真正地理解,枯燥而乏味,就算剛剛記住了,也很容易遺忘,不能長久地保持記憶。這樣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自學的目的也就過于淺顯。新課程強調指出,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尋求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規律的被揭示過程”還給學生,引導、要求他們充分利用課前時間搜集、準備材料,親自動手實踐進行思維探究。通過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其對知識內容的形成過程有深刻的認識,才能豐富和發展數學思維,并達到學以致用。比如,在講《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時,全班同學都拿出自己課前制作的正方體模型,以不同路徑展開正方體時,預想的效果出現了。不同的展開圖竟多達十余種,真是真實生動、色彩紛呈,具有說服力。而在圓錐的平面展開圖的探討中,更是有理有據,氛圍激烈。又如,有一個練習題,利用長方體能否切出截面是六邊形,我就在自學時布置學生用蘿卜、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這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幾個學生還是有疑問,下課后跟著老師就這個問題沒完沒了又問了許多相關問題,師生進行激烈的交流。實現這種愉悅有效的輕松教學,完全依賴于學生課前的及時自學和積極準備。
3.指導學生學好例題、做好練習題
數學課的每一個例題都具有代表性,都講解了某一典型的算法、步驟、規律,起著舉一反三的作用。分析理解例題,掌握例題方法是課前自學的重要任務。自學例題首先要明確例題是圍繞本節哪一個知識點而設計的,講的是什么,是怎樣計算的,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上課聽課時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其次,要體會一下例題的書寫格式。例題的書寫格式規范,層次清晰,語言精練,嚴謹,是最好的樣本。最后,對學有余力的同學而言,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題型,思考變式,進行解決方法的歸類,借助例題的輻射功能,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發散能力和創新精神。練習題往往是例題的變式或拓展或延伸,例題掌握透徹,練習題也會解決得較為順利。這既是孩子在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鍛煉,又是在發現學生是否具備創新思維的一個體現。在這一環節,常常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老師一定要加以引導和鼓勵。
4.重視自學成果展示
學生自主自學成果的展示,是學生將自己所學、所思、所悟、所感、所困,通過板書、講解、表演等形式展示出來,是學生思維碰撞的前提,是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是教師發現問題、精講點撥、方法指導、總結提升的最好資源,并且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培養。展示時間用得越少越好。
學生的自學水平是在教師的精心培養下不斷提高的。讓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自學方法,養成良好的課前自學的習慣,教師對學生應不斷鼓勵,方法不斷更新,教會學生更多更好的自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學能力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課前自學要有連續性
課前自學作為數學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必須持之以恒,不能時有時無,應始終做好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培養。
2.課前自學要有階段性
課前自學要根據不同的課型特點,不同的教學要求以及不同年級的特點,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既持之以恒,又有所側重,不能千篇一律。
3.課前自學要有循序漸進性
課前自學要遵循學生學習規律、認知規律,做到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興趣為先導,逐步推行,逐步加深要求,使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切忌求快、求全、求高,脫離實際。
4.課前自學要有層次性
學生的能力、基礎有差異。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層次的自學要求。照顧好學習上有困難,成績較差的學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要加強個別輔導。
總之,要學好數學,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課前自學的習慣。實踐證明,提高學生的課前自學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一個好的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