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丹
(柳州市技工學校)
淺談如何提高技校德育課堂教學質量
◆韋 丹
(柳州市技工學校)
想要提高技校學生的思想素質,通過提高德育課堂教學質量是當之無愧的最有效的途徑。本文對提高技校德育課堂教學質量的現實意義、迫切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三點行之有效的建議措施。
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 教學質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企業的發展,對即將走向社會的技校學生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也需要具備較好的思想品質和敬業精神。而無論就傳統教育,還是就素質教育而言,課堂教學都是一種有效的一時無法替代的重要教學形態,更是維系學校生命的主戰場。因此,想要提高技校學生的思想素質,通過提高德育課堂教學質量是當仁不讓的最有效的途徑。
德育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過系統化了的課堂教學,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現在的技校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思想狀況和職業道德狀況,不僅是當前社會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而且對國家未來的社會風貌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技校德育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高低,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生們接受德育知識的效果。質量不高的德育課堂教學,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更為嚴重的是不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擇業觀等,這對于思想未定性的本身素質就差的技校學生來說,是極為可怕的。因此,提高技校德育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國中職技校教育體系中,德育課一直是必修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德育課堂教學仍然面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要想改變僵局,走出瓶頸,提高德育課教學質量刻不容緩。
1.學生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在生產與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運作的實用人才,因此,學生對那些直接影響其生存能力的專業課以及實用的技能課和基礎課比較重視,而忽視了側重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思想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德育課堂本身存在的意義,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堂是“虛課”,可有可無,可聽可不聽。
2.傳統的德育課教學向新型教學方式轉變的尷尬
傳統德育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現象相當普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長期以來對德育課的學習興趣低下,“學而不信,知而不行”,這就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因此在一些發達地區有些實驗性的學校開始改革現行課堂教學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德育教學模式。然而,由于改革方法也還在摸索期間,廣西的教育水平又相對落后,在傳統教學與新型教學方法的轉換之間,我們顯得尤其尷尬。快速地提高我們的德育課堂教學質量,快速地掌握更先進的方法,縮短與發達地區德育教育水平的差距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
1.塑造教師良好形象,顯示榜樣力量
(1)良好的形象離不開形神兼備的教態
形神兼備的教態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一位教師和藹可親的神態、生動活潑的語言、飽滿煥發的精神面貌,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并感染學生。技校學生課堂注意力本來就容易渙散,教師保持整潔美觀良好的形象,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活力,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據報載,目前全國已有部分中小學推行教師“輕妝淡抹”上講臺的作法,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2)德育課堂要顯示人格榜樣力量
教師是德育課堂教育工作的最直接的實施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教師要把學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教師應成為“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靈的鏡子”。所以,教師要把握課堂僅有的幾十分鐘,向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科素質、文化底蘊,用自然誠實、樂觀自信、充滿熱情的態度去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充滿著人格魅力;只有充滿人格魅力教師,才會教出富有人格魅力、品格高尚的學生。
2.充分挖掘教材,竭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可能沒有哪一類學校,像技校使用的教材那樣版本之復雜、更換之頻繁。一切皆源于勞動版原教材的內容實在過于陳舊,只好逐漸“淡出”而不斷嘗試改版。要想提高德育課堂教學質量,充分把握新大綱、挖掘新教材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耐心鉆研教材,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另外,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興奮劑”,能升華內在的學習愿望,迸發出學習興趣的火花。在技校,對教學內容絕不可照本宣科,德育課堂,一個看似大道理滿天飛的地方,就更加要上得精彩生動。只有這樣,才能迎合學生的學習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那些道理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畢竟,現在的90后學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他們對當代社會的新生事物的敏感度絕不亞于教師,任何低估學生學習口味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都是以最終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的。所以,老師對自己也要不斷要求進步,多讀書看報,再利用強大的網絡媒介,把時下發生的新聞、案件經過修改變成適合課堂教學的案例,配合教材,讓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學得興趣盎然。
3.尊重學生主體作用,在互動中“還”課堂于學生
課堂教學,其實就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極主體之間的交往互動活動,以實現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育課堂的最終目的也是將外在的、他律的道德轉化為自律的道德,即內化為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養成學生的道德習慣,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德育課堂如果脫離了學生主體的參與就會落空。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上好每一堂精彩的德育課,我們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對德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現今最流行的“體驗式教學法”無疑就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還”課堂于學生最恰如其分的教學新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導行的相互促進,讓學生在快樂、積極、活潑的體驗氛圍中主動去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1][法]涂爾干,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徐策榮.關于啟發式教學的思考[J].現代技能開發,2002,(9).
[3]馬明駿.關于技校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
[4][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羅亦超譯.睿智的父母之愛[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