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忠
(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
淺談初中古詩文的藝術特色
◆肖志忠
(甘肅省臨夏市第二中學)
古典詩文自身就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論是表現手法還是結構形式,都為充分表現作家情懷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平臺。這種外在的形式美和內在的意蘊美,完全統一在古典詩文中。
古詩文 藝術特色 借景言志
古典詩文自身就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論是表現手法還是結構形式,都為充分表現作家情懷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平臺。這種外在的形式美和內在的意蘊美,完全統一在古典詩文中。其具體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這類作品一般都出現在描寫自然景物的詩文中、體現著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之情。在這一方面,陶淵明的作品尤為突出,其自然平淡,真淳質樸的風格,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詩。陶詩的語言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純凈之美。其語言不是未經加工錘煉的粗糙的民間口頭語言,而是巨匠剝落浮華后的高度凝練,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一)中的名句,如同口語。但其心中物我兩融之景,宛如眼前,山花人鳥,偶然相見,一片花季。所以,陶詩語言是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是詩歌大師語言爐火純青的極致境界。
在山水田園詩中,除了其清新的一面以外,還有雄健豪放的一面。這一特色呈現在盛唐時期的作品中,因為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競相涌現,名篇佳作云蒸霞蔚。收入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中的杜甫《望岳》,作品以“望”字貫穿全詩。首聯為遠望。第一句設問,乃詩人初見泰山時又驚又喜,情急中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形容,免不了推敲沉吟起來。第二句寫泰山對于遠望中詩人的突出印象:那清脆的山色連綿起伏,沒有盡頭。“齊魯青未了”五個字,由魯地到齊地,囊括無遺。頸聯為近望:走進泰山抬頭仰望是所見所感。一句寫山之壯美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匯聚到泰山之頂。一句寫山之壯美,仿佛一把利劍劈開了陰陽兩個天地,明暗分明。這里有一個“割”字,化靜為動,本來是靜的山峰變得靈動起來,充滿活力氣勢。頷聯為細望,詩人的目光集中在“層云”和“歸鳥”上,山峰間那飄飛的層云,讓人心胸開闊。飛翔的歸鳥,消失在極目遠望的盡頭。如果說頸聯寫的是近景的話,那么頷聯這兩句寫的則是動景。層云人飄蕩,宿鳥歸飛疾。畫面靈動,一派生機。最后的尾聯是是人想象之詞,這是詩人想盡快登上泰山極頂的渴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心情之急切,飛步攀登的決心和豪邁氣概。
在古典詩文中,詩人往往將自己內心的某種感受寄托在外物上。初中語文第六冊中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全詩借景抒情,表達了希望有人引薦,積極出世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寫景,描寫洞庭湖周圍的景色。寫出了天水相接的浩瀚無涯。這些景色是為下文抒情做好準備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濟”“慕魚”的比喻,委婉地表達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薦的愿望。又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詩人賦予落花以生命和情感。花兒凋落以后,并沒有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它還要到養育他的泥土中去,化為春天的土壤,為養護來年的花朵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在這里,詩人以落花自比,辭官還鄉,就好像花朵凋零。但即使犧牲自己,也要為一代新人的成長出力。體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在古典詩文中敘事詩也占很重要的位置。在自然直白的敘述中,流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漢樂府詩《陌上桑》,作者通過對羅敷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字里行間體現著羅敷的形象特征——不僅貌美,而且心靈也美。是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又如第六冊中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的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二者都帶有抒情的色彩。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寄情喻意,在議論形式、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輩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寄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愿望。第三部分,“不孝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情辭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體現。
總之,藝術創作不是只對客觀事物加以單純的描摹,而是集中體現作家對生活的經驗和對生命的感悟,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