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波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2001年6月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增強德育實效性的要求,指出:“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主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調整和充實德育內容,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必須完成兩個轉變。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學生道德的自覺性。德育雖是一種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響的活動,但它不應被理解為單向的道德理論的灌輸、道德知識的傳授,更不能認為是用既定的道德規范約束學生的過程。德育的效力與其所灌輸理論的系統性、知識的多少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更與學生是否自主自愿地接受外在的道德影響并內化這種影響密切相關。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律教育,而非他律教育,德育要激活學生的道德需要,就必須發揮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否則,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和要求的知識形態諳熟于心,但完全有可能是“知其善而不為,知其惡而不改”,培養出的是大量具有豐富道德知識的道德“專家”,而非道德品質高尚的道德家。
然而,長期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卻刻意地去強調教育的惟一正確性,對學生的教育帶有一定的強制接受的色彩,而很少考慮學生是否接受。這種約束式的德育模式排除了個人道德發展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同時也排除了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既定道德規范的選擇性。它既是對學生思考和反思能力的壓制,也是對學生選擇權利和發展權利的否定。這種德育模式只能養成馴服人格或工具人格,根本不能形成個體的道德關懷意識和道德自律意志,不能養成個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實踐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必須實現由約束德育向發展性德育模式的轉變。發展性德育強調要以發展人作為最終的目的,以發展人為主體,以發展人為過程,通過發展人的德性,統整人的各個方面,以使人的整體得到發展,并進而關心人的未來發展,幫助人對其一生發展進行籌劃,使之成為和諧、自由發展的人。發展性德育高度關注學生道德主體性的自我發展。它不是從教育者的控制和設計開始,或以權威者的身份對學生說教及實施種種約束,也不是僅重視學生對既有的道德規范的學習和內化,而是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及道德創造。它相信人的德性發展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體驗,德育的價值就在于通過教育者的引導,有效促發學生的道德體驗,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會道德判斷,學會選擇,學會行動,自覺發展其自我道德約束力。與約束性德育不同的是,這種德育更重視學生的創造性,它反對強制性的情感認同和形式化的認知發展模式,反對將成人的道德價值、抽象的道德準則和固定的道德標準不加分析的強加給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身上,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和體驗既有道德規范要求的基礎上,敢于和善于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景靈活運用道德原則,大膽選擇嶄新的道德生活模式。顯然,這種發展性的德育更適應于今天的學生,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因為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同樣的德育內容和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強制性地讓學生產生情感認同或機械地遵從固定的標準,那道德教育就是緣木求魚,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道德教育研究應該更多地關注受教育者,關注人的自主發展。道德教育不能滿足于讓學生接受昔日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從而把他們聚集到一起。它還應對“我們的共同生活為了什么,干什么”這個問題作出答復,并應使每個人畢生具有積極參與展望社會未來的能力。因而,德育所追求的目的不是以刻板的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這有可能逐步變成一種灌輸),而是使學校成為民主實踐的典范,以便孩子們結合具體問題了解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樣受到他人行使權利和自由的限制。所以,學校德育不僅要靠老師去“教”,更要吸引學生去“學”。德育是通過內化來把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的。所謂內化就是把一定的思想道德納入自己的思想品德結構體系之中,真正理解它的社會意義,使之變成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并由此產生自主性,成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為的內在力量 要讓學生從內心里接受,就必須拋棄枯燥乏味的說教,要鼓勵、引導學生學會批判;要引導學生學會陳述和舉證理由;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同時,道德教育應通過具體事例進行:把一些道德難題和涉及道德良知的事例擺在學生的面前,請他們展開討論,說明從道德觀點看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為什么確實是正確的。比如,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如果僅僅是教師的單向說教,效果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師設置一個情景,搞一個“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法官”“律師”“辯護人”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地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其效果也絕對是單向說教模式所不能比擬的。
單向灌輸式德育存在的一個前提性假設,教育者是德育的權威,是真理的化身和持有者,學生是道德的低能兒或違反道德的存在者。這種假設存在的合理性在以往的德育理論界和德育實踐者那里已經很少受到懷疑了。但是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人們接觸的新觀念和信息量的不斷增加,現在的學生,從觀念到行為上都跟以前的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教師的權威日漸削弱。這就使得單項灌輸式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而雙向互動式德育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價值選擇的基礎上的。它尊重學生意識的獨立,滿足學生參與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自己的行為中實現一種新的價值追求。雙向互動式德育的要旨,就是創造豐富多彩的、能夠真正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活動,讓學生和教育者都真正動起來,通過互動增進理解、尋求感悟、加深體驗。只有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在雙向互動中踐履道德、感受道德、體驗道德,在自主選擇中積極地自我發展道德,德育活動才能是真正有效的。
[1]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A].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