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麗
(通遼職業學院)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開啟了新一輪的改革即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課程要求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課程,它不再是孤立的公共基礎課程,而是學生能力本位培養的重要一環。
眾所周知,高職學生生源復雜。我們曾對我院2010級新生進行英語學習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240份,收回有效問卷1228份。學生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各市、旗(縣)、鄉村(蘇木)及遼寧、吉林、河北、黑龍江、四川等省市。其中“在上英語課時,你一般做什么”調查結果中顯示:認真聽課占70.12%,看其他的書占21.73%,聊天、玩手機等占8.15%。由于他們所受教育背景不同,英語水平相差較為懸殊。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往往陷入兩難境地,無法同時兼顧英語基礎好和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能力較差,自律能力欠佳,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教師素質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要求教師要以職業所需英語為基本目標,培養學生借助英語完成職業工作的能力。但目前高職英語教師大都畢業于英語教育專業,沒有行業實踐背景,知識結構不合理,行業知識的欠缺,致使高職英語教學主要處在公共英語階段,行業英語教學滯留不前,無法進一步深入開展。
(1)教學課時數大幅縮減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教學改革比較顯著的特點是大量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因此,許多高職院校采用“2+1”或“2+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上課時間只有2年。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導致公共英語教學課時大幅減少。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關注學生發展,是目前英語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2)教學模式、內容沒有高職特色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學是“高等”有余,“職業”不足。除了公開觀摩課外,高職英語教學普遍以教師為中心。常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滿堂灌”“填鴨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方法的單一教學模式使學生一味地依賴于教材和老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養成了懶于思考、不善于主動學習的習慣,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實踐性。
英語教學仍然是處于基礎英語階段,即普通英語為主要教學內容,教材選用的是集聽說讀寫譯于一體的綜合英語,內容側重于文史方面的題材,強調趣味性和情節性。普通英語強調語言共核,忽視了同一語言形式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語用價值這一事實,掩蓋了不同專業領域語言運用的特殊性。由于高職英語沒有樹立為學生專業服務的理念,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生職業崗位需求脫鉤,導致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一些學生通過英語三四級考試后,就放棄了英語學習。因此,高職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與職業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有機結合,這才能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特點。
(3)教學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
許多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仍然沿襲傳統的評價體系,把考試成績和等級證書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忽視學生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高職生的英語基礎本來就比較差,如果對他們提出的要求過高,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壓力,反而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4)基礎教學設施投入不足
新修訂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要求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技術開展教學,要積極引進和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但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對英語教學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多媒體教室較少,有些院校雖然有先進的、充足的多媒體設備,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資金不到位,維護不及時,教學設備成了擺設。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不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區域網或校園網上進行聽說訓練,既阻礙了學生朝著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方向發展,也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根據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與能力差異,以自愿為原則,以系部為單位,對同年級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編班組織教學,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等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學困生,依此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評價辦法,使等級間可以上下流動。以我院為例,我院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模塊:英語讀寫、英語聽說和行業英語口語。由于A層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在第一學期除了開設英語讀寫和聽說外,還開設了相關行業英語口語課,以公共英語為主;第二學期實行公共英語+行業英語并行模式。每周的課時安排為:第一學期英語讀寫(4學時)+聽說(1學時)+行業英語口語(1學時);第二學期基礎英語+行業英語;B層學生由于英語基礎一般,在第一學期以讀寫為主,側重聽說技能的培養,第二學期引入相關的行業英語知識。每周的課時安排為:英語讀寫(4學時)+聽說(2學時),第二學期開設:英語讀寫(4學時)+聽說(1學時)+行業英語口語(1學時);C層學生英語較差,以夯實基礎英語為目標,在第二學期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行業英語詞匯及常見句型。課時安排為:第一學期基礎英語(6學時),第二學期基礎英語(4學時)+聽說(1學時)+相關行業英語詞匯(1學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最好的發展。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階段與行業英語階段,行業英語是建立在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之上,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延續或擴展。高職英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而行業英語是指針對特定的職業所進行的英語教學,強調行業工作內常用的英語語言和交流形式。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行業英語教學,要充分將“工”的因素與“學”的因素相融合。根據職業特點,實行行業英語教學。如為護理專業學生開設護理英語,為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英語;根據學生職業方向對英語的需求增減內容,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提出不同英語能力要求,會計、計算機等專業英語更側重專業詞匯方面的訓練。護理、酒店等專業英語主要側重聽說方面的訓練;根據學生以及學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護理、酒店等專業英語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設真實的場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在教中學、做中學;會計、計算機等專業英語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式,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英語基礎教學和學生職業技能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來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進步與全面發展。教學的有效性指教學有效果、教學有效益和教學有效率。其中,教學的效益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判斷教學是有效的、低效還是無效的重要指標是學生是否獲得進步或發展。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英語課時大幅減少。教學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在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避免無效教學和減少低效教學,提高有效教學力度。實行有效教學能較好地在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關注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發揮隱形課時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并科學的利用閑暇時間,充實文化修養,增強文化底蘊,強化文化內涵,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高職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僅憑教師個人力量來駕馭行業英語教學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切入點,也是提高教學團隊行業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由相關知識、技能互補教師所組成的教學團隊,可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優勢,把本學科、本行業發展最前沿、最精華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學團隊成員通過聽課、評課、說課、集體備課、學術交流等形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此,建立高效、合理的行業英語教學團隊是提高行業英語教學質量和促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高職教育階段的教育目的已不再是傳統的應付考試,而是如何面對并應付學生的就業壓力,培養其就業技能。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探索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改變過去以終結評價方式為主的考核方式,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形成性評價,將知識、技能與學習態度相結合,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師生合作評價相結合。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不僅使學生認識自己,促進學生發展,而且使教師通過反饋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而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如我在護理行業英語教學考核中,按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自愿原則,把學生分編成小組,以護理行業主要職業的工作過程如掛號與就診,取藥、辦住院手續、住院、康復、預防與保健等,要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個英語短劇。最后的成績為70%教師評價+15%自我評價+15%學生互評。這種考核方式,學生既能將平時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其中,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信心。同時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獲取相關職業英語能力證書。
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已成為現代教學的特征和一種趨勢。根據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學設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知識容量,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因此,各高職院校應重視英語教學環境建設,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學習環境。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順應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推動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步伐,探討高職英語教學發展之路,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1]龐繼賢,丁展平.從二語習得的角度看大學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理據與模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2]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代大學教育,2004,(5).
[3]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4]仲耀黎.關于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