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志雄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并指出“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高職院校的本質特征不是“學科本位”,而是“職業本位”。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重點是服務第一線、高技能上。可見健康的身體對他們的重要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和基礎。那么,我們怎么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深化?答案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內涵,這是提高我國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和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而普通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學習上沒有計劃性,沒有責任感,自我要求不嚴,不良習氣較重,譬如吸煙、嗜酒、偏食、過度勞累、缺乏體育鍛煉、不重視心理健康等。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提高這些學生的體育課教學質量,培養她們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就猶為重要,
“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就是要看到使學生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健康成長是他們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具體一點說,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提高運動文化水平,學會合作與競爭,經歷挫折與成功,感受面對和擔當,體驗樂趣,學會守則和尊重,等等,既是他們成長過程的需要,也是人生經歷的必須。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技術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對于應用技術的側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主動地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就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也是衡量體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
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高職院校工作內容多,情況復雜,管理難度大。沒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規范的規章制度,就不可能打造出高質量的品牌學校,更無法培養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技術人才。作為學校教育內容之一的課堂管理業應如此。為了使學生能較好地配合體育教師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在教學之初,教師就要向學生明確宣布要求學生做的和不允許做的行為要求,為了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體育教師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一定要狠抓常規的執行,待學生逐漸適應并形成習慣后,再使學生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另外可以改革成績評價方法,增加平時成績,讓學生知道體育鍛煉更注重平時。
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建立相應制度來規范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行為,才能提高辦學效率。才能使學校健康發展。
體育學習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術既是體育教學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我們充分認識運動技術的教學過程,對學生身體、心理、各方面的作用和影響,這在新時期體育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社會發展要求我們要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頑強、堅忍不拔,用良好的心態對待勝負、對待成功與挫折、體驗樂趣、學會贊揚別人,學會欣賞等許多優秀品質。要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敢于面對、敢于擔當。體育具有這種功能,深入挖掘、發揮這些功能是新時期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任務。當然,體育對學生產生的功能不是憑空而來的,學生只有在學習體育知識、技術和從事身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感受,才能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豐富和升華,所以,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和培養優秀品格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因此,我們不但要教好它,而且要適當提高技術的含量和適宜的難度,與此同時,還要深入探索如何把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術的過程與學生行為、態度的發展結合起來,探索如何把健身性和教育性結合起來,探索如何把教師想的目標變成學生學的目標,變成學生自覺的、具體的學習行為。這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才能夠深入到教學的核心——實現學生的真正發展。
研究我們的學生才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適宜性,只有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動力,那他將一事無成。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的正確與否及其強弱將對人的活動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在體育課中,剛開始有部分學生對體育課不太感興趣,不明確體育課的目的,沒有意識到體育課的重要性。因此,就沒有學習的“動機”,缺乏了動機,課堂上就不會認真投入,而是應付了事,這就意味著體育課可有可無,上與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不懂得尊重學生,課堂就會顯得冷淡,學生壓抑,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抓住課前準備、課中調節、課后反思等幾個環節。對待學生則特別要注意批評的環境和處理的方法,課內對學生的表揚是否使學生受到鼓舞,只有尊重和愛護學生,課堂才能始終處于良好的情感環境之中。體育課中師生的空間活動范圍都比較大,要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必須及時全面了解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的情況,關注他們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當學生出現違紀行為時,要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才能采取相應的、合適的措施。
深入研究學生是實現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真正發展的基礎。因為,只有更深刻地認識學生,才能選擇合適的體育教學內容、方法與情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和就業走向,分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特點,探討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中進行實用身體訓練的意義,及其對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的作用。并提出實用身體訓練的方法和建議。
高職院校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點是服務第一線。不同的專業對身體某方面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
運動負荷和性別差異是體育課教學獨有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良好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韌、平衡、協調性等身體素質,是提高學生體育基本技術水平和運動能力的基礎。不同的專業對身體某方面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為他們將來參加工作時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身體、態度和習慣等基礎。近些年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明顯下降,雖然原因很多,體育課教學運動負荷嚴重不足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如果現在的體育課堂教學再缺乏必要的、適宜的運動負荷,學生沒有基本的身體素質,又談何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較好地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呢?體育課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這是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應有之意。
《綱要》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教師,才有好學生。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最基本的是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當前,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背景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是具體的,表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策略、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是否合理有效;從教學環節來看,教師教態的好壞,講解語言是否清晰,內容講解是否精煉、感人,示范、保護、幫助的時機和方法是否準確、恰到好處,學習難點與教學重點解決的是否有效,場地器材的設計是否合理、安全,提問、引導、幫助是否能準確把握時機和火候,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節奏的把握、運動負荷控制等等,都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好了,體育課上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才能更好地發生。
影響教學質量的內外因素十分復雜。我們只有在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引下,緊緊圍繞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個核心,探索和遵循體育教與學的基本規律;緊緊圍繞體育課堂教學過程,在研究學生上下功夫、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在教學細節上下功夫;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實事求是,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使學生真心喜歡的體育課,不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體育課,高職院校的體育課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1]李佑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