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咸寧市廣播電視大學)
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楠
(咸寧市廣播電視大學)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教育過程中的基本關系。高校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其和諧與否會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和科研。
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它是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相互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首先表現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老師作為教育者,擔負著傳道授業的責任,既要言傳還要身教。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一方,他們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習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為成為社會人才作必要的準備。師生雙方作為獨立的人格主體是平等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高校師生關系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校師生具有年齡上的差異性。大部分師生之間還是存在著年齡的差距。當今社會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師生雙方對于很多事物的看法、觀點等往往不同,也就容易出現代溝。
其次,高校師生在知識水平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一般比學生具有更長的學習經歷,從總體水平來講,老師也就具有比學生更多的知識儲備,教師在知識總量上往往會超出學生很多。知識上的差距決定了師生關系有著不平等的一面。
再次,高校師生在社會閱歷方面存在著差異。高校教師也是生活于世俗社會中的人,深處市場經濟浪潮中的大學教師不再是某種道德和價值的符號,日益地職業化。而大學生還處于社會生活的準備階段,校園生活相對單純些。因此,師生關系的這種社會閱歷的差異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近些年,隨著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與高校擴招步伐的邁進,我國高等教育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師生關系隨之出現了變化,產生了新的問題。
1.校園環境發生變化,師生關系日趨復雜
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為課堂上的教授關系,而且還表現為課堂外師生的交往互動。傳統的尊師愛生關系正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在當今校園,很多學生稱自己的老師為“老板”。教學關系,變成了一種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雇用與被雇傭關系。這是師生關系復雜化的又一表現。
2.受市場經濟影響,師生關系更加功利化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世俗、功利正在沖擊著師生關系。學生本著功利目的來上學,以便將來能更好地就業;教師本著功利目的來教,教是謀生的手段,也是達成更高的生活期望的途徑。在這種功利目的驅使下,師生之間的教與學變成了經濟人之間的市場交換行為,即師生關系變成了知識商品交換過程中的賣方與買方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雙方都是經濟人,具有某種平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平等性,即他們的交換活動相對有利于教師一方,交換中師生雙方更多地考慮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在法律上所應享的權利以及對對方所應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對于他們之間的倫理關系與在倫理上所應擔當的道義責任考慮很少。這就自然使得師生關系變得比較僵硬了。
3.師生交往互動較少,師生關系日益冷漠化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學生私下稱老師為“熟悉的陌生者”,高校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課堂為師生,課外即路人。學生們除了在課堂上見到老師,課外和老師很少溝通和交流。究其原因,近年來的擴招,使得我國高校師生比例普遍失調,加上很多高校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師生之間溝通減少是師生關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1.轉變觀念,樹立新型師生觀
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平等地對待學生,充當好指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把教育教學過程和研究探索結合起來,能動地實現教學相長。同時,教師還應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給予正確引導。學生也要轉變原來的師道權威、惟教師是從、自己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觀念。只有轉變師生的觀念,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才能充分發揮,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2.通過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促進師生交流
交往是師生關系得以建立的基本途徑。大學校園師生交往渠道的狹窄,使師生交往受到一定的阻礙,影響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另外,功利主義等市場經濟思想也給校園文化氛圍帶來了負面影響,人文關懷不足,師生關系過于現實。為此,一方面,學校可以制定相關師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措施,為師生交流提供時間和空間保證,規范和促進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另一方面,高校要進行傳統道德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高校要注意發掘我國古代的文化精華,陶冶師生,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密切師生之間的交流,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師生感情,形成尊師愛生的和諧氛圍,減少功利主義的負面影響。
3.加強教師個人修養,提高自身素質
“為師當先為人”。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師本身所擁有的真誠仁愛、寬厚包容、認真負責、風趣幽默等優良品質通過課堂的生動教學吸引學生主動投入知識的學習,而教師身上的積極元素在潛移默化中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成就理想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名德才兼備、充滿人格魅力的教師,對學生會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響,并在學生當中樹立威信,受到學生的歡迎,使得學生更敬師、親師,從而使師生關系變得和諧、融洽。
4.健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需以學生健康的人格為基礎。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改善高校師生關系。首先,教師對于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要正確引導、進行感化,排解他們的壓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能辯證客觀地判斷周圍的人和事,避免養成偏激的心理。此外,還應加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幫助身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克服人交往方面的不足。
高校師生關系既復雜,又有一定的可變性,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面對信息時代的大學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發生的新變化,高校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的修養,與學生交流溝通,結合現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極調整師生關系,創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1]鄒強,羅木珍.對當前大學師生關系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1):97-100.
[2]鄭少君.高校師生關系影響因素與構建對策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
[3]鄧顯波.論改善高校師生關系的途徑[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 (7).
[4]宋清華,董曉慧.大眾化背景下高校師生關系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