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陽
(吉林省洮南市第三小學)
多少年來,語文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一個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教學的程序也基本上是一個模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否定。許多教師開創了一個個自成風格的嶄新模式。諸如導讀式、答疑式、自讀式、論辨式、讀寫式,等等,真似百花爭艷,異彩競放。語文教學有其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殊性,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要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它傳授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的多樣性。
首先,教學模式要因文而異。比如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精講多練,即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但是講授文學鑒賞性的課文,就應當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就像導游給游客介紹人文景觀一樣,娓娓道來,把范文的精妙之處講深講透,精雕細刻,從而讓學生在藝術一地里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又如,大家都覺得“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三部曲”教學模式太枯燥乏味,可是用這種模式教有些議論文也未嘗不好。再如,教詩歌、散文重在朗讀和欣賞,教小說重在分析和評價,教議論文重在論證過程的邏輯分析,教文言文則重在對古漢語詞意類句法的理解。這些不同體裁的文章,怎么可以用同一種模式教學呢?
其次,教學模式要因人而異。所謂因人而異,就是說學生基礎有好有壞,年級有高有低,教師教學風格也存在著異同。適用于初中生的教學模式,用于高中生就不見得合適,錢夢龍、魏書生等教學專家用起來得心應手的模式,我們一般教師就不一定學得會,用得好。
再次,教學模式要因教學目的的要求而異。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目和要求,即使相同的文體,也常有不同的側重點。要達到不同的目的要求,就必須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最佳的教學模式。再說,教材中有精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之分,這兩類課文也由于學習要求的不同,而不可能用同一模式教學。
在教學中還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每試用一種新的模式,開頭幾天學生有新鮮感,能激發起興趣,教學效果往往很好。可是使用的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感到單調無味,積極性就大不如前,教學效果也就大為遜色了。
因此,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善于設計并嫻熟地運用因文章、因學生、因教學目的要求而定的多種教學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對癥下藥,百藥治百病。如果他面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或者不同層次的學生,只會運用一種教學模式,那么,無論這種模式有多好,也是很難成功的。上述這些道理或許大家都有可能接受,看起來似乎意義不大。然而,從當前教學現狀看,大多數教師基本上是“千文一式”的教學方法。在舊模式的基礎上做些小改動的一套半新半舊的模式,以不變應萬變。平時備課很少在教學模式的設計上動一番腦筋,只有在上觀摩課的時候,才費盡心思地設計一些新花樣來賣弄,待觀摩課過后又老調重彈。這也正是語文教學效率難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