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橙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
淺論提高小學師生溝通的有效性
◆楊 橙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
師生溝通在小學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有效的師生溝通,能夠對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分析了師生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并從教育觀念、溝通技巧、教師修養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進一步促進師生的有效溝通。
小學 師生溝通 問題根源 建議
《學記》中有句名言“親其師而信其道”。由此可見,融洽的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師生相互作用、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交流生成過程,因此要求教師有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技術的頂峰——即師生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由此可見,健康和諧的溝通在師生交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教師卻依然沒有意識到師生溝通的重要意義,不懂得怎樣通過師生溝通達到教學目標,溝通技巧上也很缺乏。回顧自身十幾年來的工作經歷,在與學生溝通方面有很多感觸,意識到有效的師生溝通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又深遠的。
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與代言人,是社會要求的代表和道德規范的訓誡者,因而是教育權力的控制中心,富于權威。學生只能虛心求教,全盤接受,甚至唯命是從。無疑,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觀念加強了教師的權威意識,并且很容易使教師滑到權利主義的行為模式中。至今,部分教師仍不能從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中解脫出來,因而很難與學生平等溝通。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師不肯花功夫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各方面的特點知之甚少,因而教育教學工作無的放矢,與學生的溝通也過于膚淺,沒有目標和針對性。可想而知,溝通的效果也是微不足道的。
低年級的小學生對父母和老師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對老師有一種明顯的依戀感,而且很尊重老師,對老師充滿了信賴,他們在感情和行為上極大程度地依賴老師。到了五六年級,隨著身體發育逐漸成熟,批判意識和獨立性漸漸增強,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隨從教師。老師不主動找他談事情,他不會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小學生特定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得他們不愿意把老師作為傾訴的對象,也是影響小學師生溝通問題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在強調“家校合作”的當今社會,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孩子是家長和學校共同的結果。但是目前,許多家長有這樣一種推卸責任的想法,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去,許多事情由老師去管就可以了,不用太操心。甚至有的家長從來沒去過學校,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級,更不要說能夠和老師經常溝通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少,勢必會影響老師和學生的溝通。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筆者嘗試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以期能夠供老師們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有借鑒之用。
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是教育者、領導者,又是服務者;學生是受教育者、被領導者,又是學習的主人。因此,要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既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不否認或貶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教師應傾心竭力投入所熱愛的教育事業,用真情去關心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在愛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盡可能地釋放出所有潛能,發揮其天賦和個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其次,教師應平等對待全體學生,尊重他們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由于基因遺傳、家庭背景、受教育方式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個人性格氣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客觀差異。認識到這一點,貫徹個性化原則,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會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就會千方百計地發現和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想方設法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加強師生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
(1)淡化角色意識
教師要有角色意識,要符合角色要求。但是如果這個角色意識與行為“過分”的話,就可能造成教師的“強權”意識。因此,對于教師而言,要轉變“師道尊嚴”陳腐思想,樹立與學生平等溝通的意識。教師不裝腔作勢,不虛偽,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思想,給學生以親近感,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地溝通交流。
(2)掌握談話技巧
談話是教師的基本功,是師生溝通的常見方式。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和目的來設計談話的方法,尤其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在言語語言上下功夫。師生溝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過程,而溝通的途徑則主要是通過語言。溫馨感人的話語能夠打開學生心靈的天窗,撫慰他們的創傷,直指學生的內心深處。
其次,要在體態語言上下功夫。眾所周知,體態語言不會像言語行為那樣為人的意識所掌控,很多情況下都是人的下意識行為。因此,老師有時候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利于與學生溝通的舉止,會對師生之間溝通和學生在以后社交活動上產生消極影響。
(3)積極聆聽
在師生溝通與理解中,聆聽是一種技巧,和任何其它技巧一樣,必須通過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對老師而言,對待學生,尤其是出錯的學生,當他們感受到老師正認真地聆聽自己的心聲、老師能夠猜測到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的鞭策。教師要想做一個善于聆聽的人,就要在聆聽的過程中,通過集中注意力和同情的表情等體態語言表示對學生所述話題感興趣。積極聆聽的目標不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回音壁”,給對方提供一個傾訴的對象和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的積極聆聽和民主管理,定能夠增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促進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
(4)善于抓住溝通時機
我們與學生的溝通,要善于抓時機,正像裴斯泰洛齊所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教師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學生恰當的心理疏導,及時地鼓勵和贊揚,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關注和肯定,還會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
在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社會背景下,教師要不斷自我更新,提高自身修養、素質和能力。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相關培訓,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必要的溝通知識,并努力把所學運用到學生管理和教學中。教師只有加強自身的修養、素質和能力,才能輕松自如地開展師生溝通,確保師生溝通的有效進行,最終實現有效溝通,達到溝通的目的。
[1]呂玉芳,楊勤學.班集體建設三部曲.班主任之友,2001,(10).
[2][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諸惠芳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