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莉
(保定學院)
淺談影響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因素
◆錢 莉
(保定學院)
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進步成果和進步狀態,體現在政治要素的一切方面。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黨的歷史使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品格和追求。本文從社會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征全面分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傳統的政治文化、公民素質、政治體制、國際局勢變化和科技進步等帶來的一系列制約因素,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著積極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建設 制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文明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支撐。從觀念、意識角度看,與現代政治文明相適應的公平、公開、平等、效率、競爭、秩序、民主、法治等進步政治理念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派生產物,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發達的基礎上的。歷史地看,民主和法治等現代政治理念相對于中國傳統政治文明而言,不是內生的,而是外生的。當前,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正統、合法、確定的經濟發展方向,由市場經濟孕育的民主政治在我國的最終確立將不可避免。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和水平的制約,我國政治意識的文明狀況明顯落后于政治制度的要求。另外,政治建設必須圍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而展開。翻開人類社會文明史,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都是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展開的,是以不妨礙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為前提的。一旦政治行為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影響到這種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國家就一定會運用專政的工具進行強力干涉,甚至不惜中斷社會政治建設的進程。我國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最后的結局無不如此,這都說明社會經濟發展直接制約著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的發展。
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還要受到深層次的政治文化的制約,尤其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制約。中國古代文明是發展得極為成熟的農業文明,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正是以農業文明為背景的,滲透其中不僅有農業自然經濟因素,而且還有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宗法家庭的社會組織因素以及君主專制的制度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傳統文明非常重視群體、忽略個人存在價值,集中表現在中國的倫理文化和政治文化上,對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要實現社會轉型,最困難的也就是政治文化以及與政治文化最接近的倫理文化的轉型。五四運動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堅持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就是落后的政治文化、倫理文化及其衍生物。現代政治文明的對立面就是封建專制主義。但是,由于這種政治心理片面強調秩序和穩定,因而有著政治惰性和慣性,導致中國歷史上一再錯失政治改革的時機。這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只改朝換代、難有大的政治發展的原因,也是為何在中國政治變革往往失敗居多的原因。這種情況延續兩千多年,史上只有少數改良而變革甚微、致使現代民主政治心理和思想難有產生和發展的空間。
制約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發展水平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國民政治教育和政治素養缺失;二是國民經濟生活水平還處于很低的水平。所謂公民政治素質在筆者看來就是公民群體在一定階段內逐漸形成的政治行為能力的總和。在現代社會中政治素質不僅包括公民政治意識和政治觀念、政治熱情和政治主動性、還包括了公民組織程度、政治經驗和政治訓練等等許多不同的方面。政治教育不會自然形成,它由政治文化、政治觀念、政治思想等集合而成,它尤其離不開社會發展這一重要的客觀條件。政治文明的高度發展既離不開國民政治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國民政治素養的培養。1949年以后,雖然我國表面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但從深層次看,一是長期以來皇權思想、臣民意識沒有徹底革除;二是1949年以來的由于公民思想改造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和思想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公民對許多社會問題仍然比較認同采用群眾斗爭、政治運動的手段予以解決,而忽略甚至摒棄了法制制度的作用。政治參與在這個時候帶有許多所謂的“革命”色彩,習慣于“破舊立新”。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性發方式如:政治對話、政治協商、政治妥協、政治認同等多被排斥,政治思維方式非此即彼,及其缺乏辯證思維,從根本上做不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切使我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歷經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挫折,使公民遲遲不能進入應有角色,限制了公民素質的提高。
近20多年來,我們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管理民主化、社會生活民主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偨Y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經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之所以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重要原因出在政治體制上,體制是根本性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推進,經過還權于企業、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地方、還權于市場,社會權力結構已經有了較大改觀。但是權力仍然過分集中于黨委和政府,黨政一把手權力過大,集權現象依然存在。正因為如此,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把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這對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如今我們只是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框架和體系,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諸多影響要素,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任重道遠,急需要進行大量的探索和建設。我們必須客觀地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現時產生的、國際局勢變化和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因素,趨利避害,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推向前進。
[1]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2-05-3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沈寶祥.黨組織應是政治文明的體現者[J].理論動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