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余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高中鎮小學)
打開欲望的寶盒,尋找學習的寶藏
——淺談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張現余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高中鎮小學)
培養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方式和能力,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實現自主發展。
小學生 自主學習 學習方式 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實現自主發展。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通過這些年的語文教學,我深刻體會到了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由于他們的年齡小,自我學習的意識非常差,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只有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善于組織好、引導好學生,才能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師不做;學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師指導做;學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師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讓學生樂意去做。這是我多年語文教學的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地位也明確的指出了語文課和語文老師的任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我以為,讓學生走進生活,讓語文走進學生是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教育學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利用語文課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語文課文中表達的情感,以情動人,引人入境。與其讓學生生硬地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語文知識,還不如從小的方面讓學生感受語文的豐富。讓學生知道,語文原來是一幅漂亮的書法,是生日送給友人的溫暖問候,是商場競爭的一句充滿智慧的廣告詞。語文是影視作品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情節,是一句家喻戶曉得經典臺詞。第三,借助靈活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應形式多樣,方法靈活,這樣學生自然具有學習的興趣。譬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不妨先問學生: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樣描寫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結果如何?幾個簡單的問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抓住課文重點。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已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中重視強調教師“怎樣教”,卻忽略了學生“怎樣學”。教師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法指導應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為中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挖掘更深、更廣的思考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如課文《跳水》的教學,當學生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跳水還有其它的辦法嗎?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不要只是局限在課本內容的教學上。其實,小學階段的很多課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但是,對于久居校園,遠離生活和歷史的學生,總會有一種陌生感的產生。老師的講解總會帶上老師自己的個人體會和感情。那么,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教材的內容,可能要比聽老師的講解容易得很。
讓學生給自己創造一個和作品內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圍,這樣可能會讓學生的感情很快貼近作者或融入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自己查閱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和作品相關評論,不僅能夠使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勇于對同學或老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看法,則更能夠使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總之,調動學生的一切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
語文即生活。不僅是說語文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讓這些知識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內涵,才會熱愛人生,珍惜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程標準也是這樣說的。
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讓學生去觀察一下自己喜愛的景物,然后結合自己所學過的文章寫一篇散文,這可能要比讓他們背誦一篇散文好很多。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議他們把合法得來的錢捐給希望工程。不僅會讓學生體會到“錢來之不易”,更主要讓學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換來的錢交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富翁。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去創作一幅自己滿意的藝術品,發明一樣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東西。使學生領略到什么是藝術創作的沖動和發明靈感的火花。
讓學生把課內的語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他們知道語文學習不只是繼承,更主要的是為了創新。
自主學習的習慣是一個好習慣,養成這個好習慣,對人的發展終生受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學階段,教師必須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如學習新知識階段,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閱讀時養成以下習慣:邊看邊查,遇到生字新詞,隨時查閱工具書;邊看邊想,做到閱讀時全神貫注;邊看邊畫,隨時在課本上圈出生字新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語文是語文老師的語文,更是每個學生的語文,語文老師應該是一把打開學生智慧的鑰匙。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優勢,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心與心交流,最終讓學生迸發出人文的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