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喜 谷秋菊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方法探討
◆馬煥喜 谷秋菊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首先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的重點內容分成了三類,然后提出了文化導入的四項原則,最后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文化導入的五種方法。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文化導入 方法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文化導入,使學生真正領會到詞匯的文化內涵,準確運用所學詞匯,真正達到詞匯教學的目的。在導入文化時,應注意導入的內容、原則及方法。
英漢兩種文化千差萬別,但仍有很多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自然對等或基本對等,即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fox與狐貍在概念意義上都指同一種動物,內涵意義也相同,都有“狡猾”的意思。這類詞匯較易掌握,因此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的重點內容是如下三類不對等的詞匯。
1.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詞匯。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邏輯思維等方面的差異,產生了許多看似對等而內涵意義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詞匯。例如,將“我們是龍的傳人。”譯為“We are descendants of dragon.”是對dragon文化內涵的誤解。龍具有獨特漢語文化內涵,總是用于表達好的涵義。但在英語文化中dragon是傳說中一種長著雙翼,四只腳,長尾巴,會噴火的猛獸,是罪惡與惡魔的象征。dragon亦是描寫悍婦的詞語。可用Chinese dragon或holy dragon,以有別于英語中的dragon。
2.概念意義相同,但只在一種語言中有內涵意義的詞匯。受民族文化影響,一個普通詞匯在一種語言中常有著豐富的內涵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就可能僅是一個語言符號。宗教、神話、習俗、史實、地名、節假日、物種名稱是這類詞匯的主要來源。例如,據《圣經》記載,“最后的晚餐”中,出賣耶穌的猶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象征兇兆,是基督徒所忌諱的數字,街道門牌、賓館房間大都不設13號,而13在漢語文化中并無內涵意義。同樣,中國人所忌諱的4在英語文化中僅是個符號。
3.具有內涵意義,但在另一種語言無法準確譯出的詞匯。有很多只在一種文化中存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詞匯,這叫做詞匯缺項,這一現象十分普遍。例如,產生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國文化的獨特產物,在漢語中無與之相對等的詞語,現音譯為“嬉皮士”。但卻無法確切表達hippie的文化內涵意義,還有可能造成誤解。因為雖然hippie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頭蓄披肩長發,身著奇裝異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并非都是“嬉皮笑臉”的人,其中不少人對社會問題持有嚴肅的態度。同樣,漢語中難找到恰當英語對應詞的情況很多,如“兩會”、“不折騰”、“給面子”、“打醬油”等。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須把握如下四項原則。前三項是基本原則;第四項是結合教學實踐,本人認為不可忽視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文化導入應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詞匯教學文化導入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逐漸領悟到英語詞匯文化的魅力。
2.實用性原則。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與學生所學的詞匯內容相關,這樣文化內涵的導入才可以與詞匯教學的實際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適度性原則。文化導入只是傳統詞匯教學的延伸,不應喧賓奪主。過多的導入不但無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成為新的負擔和阻力,使學生更易失去對詞匯學習的信心和耐心。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適度地導入文化內容,有選擇性地進行講解。
4.趣味性原則。導入文化是為了豐富原本枯燥乏味的詞匯教學,使學生興趣十足地學習詞匯。大學生處于思維活躍期,敏感性強,要把握好學生心理,關注他們的興趣,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并合理利用多媒體,全方位、多感官地進行文化的導入。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導入方法繁多,以下探討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教學實踐中本人常用的五種方法。
1.直接導入法。這是在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最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將教學材料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難甚至是誤解的詞匯由教師直接講解,尤其是要講清楚詞匯的文化內涵。例如,學習straw“稻草”(第三冊Unit 5)時,要直接導入其文化內涵,指出“the last straw”不同于漢語文化中的“最后的稻草”。“the last straw”比喻一個人已經承受了許多沉重負擔,最終被一點小的打擊所壓垮,其來自習語“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2.展示導入法。在教學實踐中,有時會遇到一些文化內涵詞匯,如用直接導入法,三言兩語之內難以講解清楚,這時就可采用展示導入法。展示導入法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設備或實物來進行文化的導入。以第三冊Unit 4“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為例。講解第一部分The Statue of Liberty時,本人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了相關游覽視頻片段;在學習第二部分Barbie Doll時,展示了芭比娃娃各種造型的圖片。
3.聯想導入法。建立起詞匯間的聯系,可以有效地記憶詞匯,對于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聯想導入法亦行之有效。例如,以congress“國會”(第三冊 Unit 7)為中心,聯想導入 Capitol、Capitol Hill、senate、representative、senator和congressman,隨后簡單講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美國政體有了初步了解。但切記不能過分聯想,反而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4.比較導入法。這是文化導入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比較能讓學生發現英漢詞匯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增強學習動機,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比較導入法適用于前述的“龍”與“dragon”(第三冊Unit 4),亦適用于表達相同意思,卻用不同詞語的比喻,如“brave like a lion”應譯為“猛如虎”。
5.詞根導入法。英語單詞的詞根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將詞根與常見詞綴結合起來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突破詞匯記憶難關。例如,contract(第三冊Unit 4)怎么會同時具有“合同;簽合同”與“收縮”之意呢?原來詞根tract=draw,con-=together,故contract=往一起拉,疑問就迎刃而解了。同根詞attract、distract、subtract等也可輕松理解掌握,到達舉一反三的效果。
文化導入是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夠增加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導入文化的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機動靈活地選用適合的方法,有時多種方法的組合運用,往往會使教學更高效。
[1]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修訂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劉毅.英語詞根字典.外文出版社,1999.
[4]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