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震
(連云港市藝術學校)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文明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下規律都是不言而喻的:就社會研究的角度而言,普通人認識自我和感知外界的主要方式依舊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同時代權威們的論證。一個顯然成立而無須任何論證的觀點是:人類迄今為止,尚未出現這樣超凡入圣的成員,可以憑借一己的智慧和精力重新論證或是建構我們取得的所有彰顯文明的知識架構和文明骨血。而人類之所以能夠雄霸和占據動物世界統治權的原因,也是在于我們族群的骨子里,文化傳承的因子一脈相承,并天生獨具敢于推理論證的寶貴品質。
除了單個的個體獨具相較于別的族群更為巨大的學習和模仿的能力之外,聰明的人類還通過創建一些相宜的,可以使其族群整體上在短時間內成長得更加精明的制度,進而鞏固其在眾多族群中的優勢地位——可以斷言,地球上任何一個想要取代人類而成為主要的統治力量的物種都必須在文明的創造和個體學習的能力上下功夫——而書籍和教育顯然是其中最獨具匠心的兩大杰作。
可以毫不猶豫地立論:除了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外,普通人幾乎所有的見識都源于書籍。而即便是那些站在云端俯瞰眾生的知識巨擘,他們所掌握的真理和正在窮究的奧妙都無一不建構于普世的公理和一般的價值。可以說,一個不讀書或者是從不與書本接觸(間接或是直接)的人,必然是人類族群中最愚昧和無知的份子。他們認識自我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必將是最原始和本能的。由此而見,書本于人類而言,其重要性實在不亞于陽光對于一切想要興旺發達的生物。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積累一般性的知識;進而同先知對話,建構我們飽滿的精神世界;也只有讀書,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族群,才有可能探知更多更精深的世界奧妙,不斷強大自身,進而在掌握和熟知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得以持久地的進步和保存。
顯然,書籍起到的作用,一是對有益知識的保存,以便進行持久而有效的隔代傳承;另一個則是便于知識的普及和深度專研。此兩種功能呼喚圖書館這種文化建筑物的建構。毫無疑問,我們建構圖書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存文明;另一方面,是為了傳播文明。當然,圖書館這種文化功能建筑的出現,除了以上兩種最至關緊要的原因之外,個人的力量無法也無必要花費如此多精力和提供如此多的財富購置浩如煙海的書籍也是較為重要的原因。
一個可以為眾人所接受的近乎真理的社會規律是:人的最終成就與其所接受之教育層次和教育質量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系。而作為提升族群競爭力的一項戰略決策,良好、均衡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也早已成為有遠見卓識的知識精英們不斷探索和推進的社會福利。盧梭在其教育學名著《愛彌爾》中所一直強調的觀點認為,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應該是這樣的: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讀某一領域的書籍而獲取解釋這個世界的知識,卻不應該“事必躬親”地把自己總結得來的可能帶有自我偏見的價值觀念輸導給可塑性過分強大的學生。所以一個合格的教育人可以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但一定不能是對其所處之社會和文明存在極大偏見的人。
而我們之所以在大學建筑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在于,高等學府是青年人世界觀和價值觀漸趨定型的所在。無論是政治立場和學術見解,我們都必須確保學生不會受到別有用心的“誤導”。拒絕政治偏見和價值形塑走進校園,尤其是走進藝術校園,這向來是教育名家一致公推推的真理。顯然,要達成這一目的,直接和政治當局叫板不僅是沒有現實可能性的也是幾無必要的,所以我們把并不附帶意識形態和價值誤判的純粹的學術探索和傳播的書籍提供給學生是最合時宜的。真理不存在于人的口中,也不存在于政治宣導之中,而是在書本里,在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年輕而有激情的大腦之中,這才是保證人類整體進步和傾向完美的良好辦法。
因此,某種程度而言,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的作用不應該超越書籍。
應該說,評判藝術學校的教學得失與評判其他類的高校的教育得失側重點必須有所不同。終生倡導“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之教育理念的前蘇聯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認為,我們評判一所藝術學校的好壞的標準并不像工科類的高校那樣注重教授本身的專業知識,而更多是看重他們的圖書系統的運作情況。這和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觀點如出一轍。在蔡元培看來,教學主要還是學生的事,教授沒有義務也無權利大包大攬。而中國現任教育部長袁貴仁也曾經發文指出:我們所言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要分異,正在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做的多還是學生做的多。前者便是我們現今飽受詬病但在一定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的教學模式,而后者則是我們教育革新所追求的目標。
而筆者以為,藝術學校的圖書管理系統,應該是整個學校運作所必要圍繞的又一個系統中心和樞紐(另一個是學生),它的主要管理者即館長必須是一個綜合素養相對較高,對藝術的真意確有精深見解的教育人;而其工作和相應編制的圖書采購、推介和管理人員,也應該是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準藝術人。具體來說,館長必須對現今世界的藝術架構有宏觀的了解和大致的把握,然后確立相應的管理思路,以保證整個圖書館的運作活潑生動而具前瞻視界;至于普通的圖書管理工作人員,要大致了解,哪些書籍需要推陳出新,而另外的一些書籍卻具有恒久留存的魅力。就現今的出版和印刷技術而言,用浩如煙海來形容書籍的數量并不夸張,圖書采購工作人員的職責,在于通過求索和論證,初步推知哪些書籍是無益的,而哪些書籍是必需的,哪些書籍又是看似無用,其實對啟悟學生的識見是很有裨益的,要在有限的資源供給中最大限度的創造合意的價值。最后一類但卻是最重要的一類工作人員:即是書籍推介人員。這類工作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和觀賞的數量,并且要能夠熟知當前藝術的發展態勢和主要潮流趨勢,以便于為有學術需要的學生們指明研究的起點和大致方向。一個研究領域里常有的現象是:某研究員花了畢生精力苦心孤詣地研究出來的成果是幾十甚至是一兩百年以前就已經出來了的。
也就是說,作為藝術高校又一工作中心和樞紐的圖書系統的良好運行,是建構于其上的我們所追求的素質教育取得重大成果的必要條件。這一點,無論是從藝術創作或是藝術傳承的角度而言,都是無可辯駁的。
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藝術學校的圖書館為學生們提供必備的精神糧食,是素質教育模式下,學生們汲取知識的源泉;而一個管理得當,極具學術前瞻視界而無偏見和意識形態束縛的圖書管理系統的構建,對于學生們的藝術造詣的推進和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