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可一
(江蘇聯合職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促進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到田到戶。建好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高產創建和標準化創建,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由此可見,廣闊的農村市場對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將逐漸增大,同時一些相關的專業人才向農業方向滲透。這充分地突出了農業類職業學校在培養農業類人才所發揮的作用,但也給農業類學校學生的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本文從農業類職業學校在培養農業類人才對新農村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入手,談談農業類職業學校如何適應形勢,保持自身的優勢,定位好人才培養方向。
1.農業類職業學校人才的培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溫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在五次會議上的講話,充分表明了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心,也充分說明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這就需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并到農村第一線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因此,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類職業學校義不容辭職的責任。
2.農業類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對農村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設的起到積極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對廣大農民朋友做好宣傳工作,才能做好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工作。這就要求農業類科技工作者,不僅在農業技術方面給予農民朋友的幫助,還可以對農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傳播黨的最新理論和惠民政策以及相關法規作用,使農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識增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也有助于帶動農民自覺自愿地投入到家鄉建設中去,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3.農業類人才的培養是農業類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類職業學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要通過創業教育,讓學校打破傳統的就業觀念,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才能使學校培養出的農業科技人才不僅為自身創造就業崗位,而且還能為其他人創造就業崗位,并在崗位上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和實現更多人就業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從而體現農業類職業學校的社會價值。
4.對農業類科技人才的培養,可以激發科技人員熱愛農業事業的熱情和探索農業科技的興趣,使科技人員樹立獻身農業事業的遠大志向。農業科技工作人員,要想成為祖國農業事業的棟梁之材,就必須對農業事業有著一顆摯愛的心。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對農業和農業科技的真情實感,真正地把他們的心與農業緊緊地牽在一起,就要從求學階段開始抓起,這就要求農業類職業學校要進行行這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懂得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科技在民展農業中的作用,讓他們真心去熱愛農業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事業中去。
5.農業類職業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可以使農業類科技人員走多模式的成才道路,讓他們真正成為本行業的骨干。目前我國有一大批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科研技能的中老年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行業領導應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提供深造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讓他們能成長為一批多種類型的人才,結合農業行業的實際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地實培養,加快他們的成才進程,讓他們成為本行業的領頭人,青年科技人員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創造,這樣可省去成才路上的探索階段,縮短成才時間,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充分地體現他們的社會價值。
1.農業類職業學校多數學生怕吃苦、認為本行業待遇低等,不愿到基層去工作;同時很多涉農單位也以經費不足,人員滿額等理由拒絕接受畢業生。這些原因造成目前農類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較難的現狀。農業投資高、產出少導致涉農業行業目前不景氣,使農業類職業學校畢業生待遇普遍較其他專業低。
2.教師的能力欠缺,培訓機制不完善。任課教師對生產、社會實際沒有充分地了解,實踐經驗不足,不能把理論和實踐完全地結合起來。同時學校沒有建立教師培訓機制,使得教師對外交流少,所以在知識結構和掌握新的技術標準方面都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也自然地跟不上社會發展。
3.生源質量有待提高。多年來,社會一直存在輕“農”觀念,對農業類職業學校的涉農業專業不甚了解,認為就是種種花、種種樹和養養小豬和小狗。正是因為這些來自社會的誤解,一直成為農業類職業學校發展的主要障礙,直接影響到農業類職業學校的招生工作,使得廣大考生不愿意報考農業類職業學校,以至于農業類職業學校的生源綜合素質與其他職業學校相比較相對較差。
4.就業指導意識不強。絕大多數的教師認為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的事情,與自身沒有關系。在這一問題上學校沒有形成全員意識。如果在就業指導上指導層次不高,力度不深,針對性不強,使學生對本行業的就業出路不了解,從而導致擇業的信心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還有:農村基層工作條件艱苦、自身發展受到限制,擇業時形成不愿服務農業、服務基層的思想;思想意識上不解放,歧視農業、歧視農民的思想仍然存在。
5.教育觀念的局限性和課程結構與內容陳舊。隨著我國農業類專業教育事業日益發展,農業類職業學校教育觀念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農業類職業學校所設專業與其他職業學校相關專業之間缺乏交流,造成農業類職業學校所設專業教育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缺乏對交叉學科知識的研究,缺乏知識背景的老師;農業類職業學校所設專業與相關對口單位之間缺乏交流合作,造成教育觀念更不上形勢、課程結構和內容滿足不了當今農業的科技發展,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1.特色化辦學是必然選擇。而現階段農業類職業學校面向市場辦學,直接面對各類職業學校的競爭,特色化辦學成為其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就需要農業類職業學校必須要做到:一是調整專業結構。學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面就必須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和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培養適用型人才;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三是強化與用人單位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唯有借農業大力發展之勢,強化培養農業類技術人才的特色,才能實現農業類職業學校的快速發展、快速崛起。
2.提高教師素質,建立合理培訓機制。農業職業學校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形式。教師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人才的質量,因此,農業職業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從基層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兼職教師;建立教師考核制度。通過定期考核,對于理論水平較高而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不強的不能適應農業類職業教育的教師應進行定期的培訓。
3.適應市場,為人才的培養,調整課程結構。1999年在韓國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提出《關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第二屆國際大會的建議》強調,職業技術教育需有一套“全球早期預警系統”及更具前瞻性的調查研究,以便對勞動市場和社會的變化早做準備。尤其是農業類職業學校應積極參與各級政府和各種職業研究中心的工作,以便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在不斷變化的經濟所需的知識、技術與職業能力方面,不落后于經濟界的變化。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適當縮短基礎課學時,增加專業課和專業課相關課程的課時量。并加強對學生實驗環節的培養,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4.加大農業類職業學校專業宣傳力度,提高生源質量,改善生源結構。農業類職業學校招生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要建立招生宣傳長效機制,把招生宣傳融入到學校的整體宣傳中去。首先,要對面臨的招生形勢進行分析,制定有吸引力的招生優惠政策。其次,完善與中學長期、密切聯系的網絡。最后,要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宣傳。鼓勵和組織學生及其家長到學校實地參觀,讓他們在互動性的活動參與中增加對學校的了解。
在生源結構上,不要把眼光總放在本省、本市,可以擴大范圍,把眼光投向外省外市。
5.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讓每位教師都認識到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并有針對性,讓每位學生了解本行業情況,同時要對農業行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每位學生摒棄舊的就業觀,樹立新的就業理念,強化市場理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困難與機遇的關系。同時讓每位學生明白,自主創業是最富有挑戰性的,也是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的。樹立信心,適應新的就業形勢,跟上社會就業方式的變化。
綜上所述,農業類職業學校應該要充分地考慮到本行業培養的教育屬性,要統一與特色并重,積極融入社會。以素質和能力為培養目標,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對實踐能力的磨礪,搞好對培養農業類人才教育的工作,多多培養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技能型、實用型的人才。人才,是新農村建設重要的推動力量,充分發揮其為新農村建設輸送新鮮血液,讓農業類職業學校培養出一大批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能帶領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有用人才。
[1]張永良,張學琴.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機制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6):51 -52.
[2]劉濱誼.風景園林學科專業哲學[J].中國園林,2008,(1):12 -15.
[3]韋巧燕.對精品課程建設的幾點認識[J].高教論壇,2006,(2).
[4]崔富春.高等農業院校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