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麗 王培欣
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壽光 262700
在中國,英語學習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外語教師和外語教育工作者共同關心的課題。近幾年來對教師話語的研究越來越受到語言學家及教師的關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語是教師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的時機、提問的等待時間、提問問題的選擇和設計以及提問方式等都能夠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課堂互動作為一種師生語言交流活動,是鍛煉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課堂互動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問這一重要形式體現?!疤釂柕哪康闹饕峭ㄟ^對話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語言材料中,因此,有效提問技巧就是極為能夠引發學生做出最高相關而又迅速積極地反映。”總之,有效的提問能夠促進課堂互動并且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高職英語教師的學歷層次不高;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必要的興趣和信心;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提問缺乏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是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
目前世界上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有:一是提問的分類;二是各類問題出現的頻率;三是提問方式;四是提問技巧;五是提問后的等待時間;等等。且大多數研究針對中小學或大學課堂展開,而專門針對高職英語課堂提問進行研究的文章還不多見。高職英語課堂提問對課堂互動效果的影響,目前研究的也還不是太多。本文試圖從高職教師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方式出發,探討教師提問對課堂互動進而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進行分析,試圖找到一種能夠煥發高職英語課堂活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的英語學習模式。
對英語課堂提問的研究在國外已取得不少成果。Barnes認為可以把問題分為4種,分別是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事實性問題(也有人稱之為what類問題)、推理性問題(也有人稱之為how類問題)。White和Lightbrown等人研究發現,在提問等待時間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指定某些學生急于解釋或重復回答問題。Long和Sato(1983)提出了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的劃分。展示性問題指教師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提問的目的是進行語言知識練習;參考性問題指教師不知道答案的問題,主要針對回答者的理解和判斷進行提問,促進學習者的知識應用。這也是如今被廣泛認可的一種分類。Long和Sato(1983)研究發現,展示性問題在需要學生回答的問題中占79%。White和Lightbrown(1984)研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教師愿意多提問一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愿意提開放性的問題。很多學者對提問技巧和提問方式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但總的結果還是趨于一同的。就是參考性問題盡量結合展示性問題共同使用,參考性問題可以多多提問。Brock(1986)的研究說明,參考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展示性問題的優勢是能夠促使學生參與交流問題,而參考性問題能夠讓課堂交流更具有實際性,就是交流環境趨于真實,更加方便語言學習。提問對于二語課堂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國內對教師提問的研究也有很多,并產生大量的研究成果。趙曉紅(1998),周星、周韻(2002)認為大學英語課堂應該多提一些參閱式問題,少提一些展示性問題,因為參閱式提問可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胡學文(2003)指出,教師應根據課堂實際需要靈活掌握課堂提問,不能顧此失彼。展示性問題在保持課堂平穩連續方面要優于參閱式問題。教師在提出展示性問題后可以不必等待太長時間就能繼續進行課堂活動。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陳煒(2004)提出一些提高課堂提問技巧的原則,如在教學中要取得最佳的教學成績,就要結合參考性問題與展示性問題,兩方面互為補充。教師提問時應均衡地照顧到所有學生,全面地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愿望;教師提問后應盡量避免自問自答,力圖把答題的機會讓給學生,避免教師一言堂;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提問技巧,并把這些技巧付諸行動。王泉銀(1999)指出,教師對提問的答案通常是知道的,這意味著教師與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的角色關系是不平等的。
教師通常會急于去替學習者給出問題的答案,即填空(gap-filling),由此而來的結果是強制輸出(pushed output)。孔文、李清華(2007)研究發現:1)未知信息類和已知信息類問題是EFL課堂中教師提問的主要模式;2)在學生聽不懂問題的情況下,教師采用各種變換提問的技巧幫助學生理解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語速及語音、詞匯、句子和語篇等各層面上;3)學生對開放型問題的回答長于對封閉型問題的回答,但兩者對學生回答的句子結構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范文芳、馬靖香(2011)分析了不同英語教學課堂上IRF三話步回合會話結構的使用情況并提出展示性問題的使用導致IRF三話步交互結構的出現;而參考性問題則易引發比IRF更復雜的多話步交互結構。參考性問題更接近自然環境下的交互特征,從而更能促進語言習得。
在英語課堂中,師生課堂互動主要通過提問展開,提問在教學活動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這在中國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師生互動一般很少由學生啟動,因為大多數中國學生還不習慣在課堂上當眾向教師發問。師生交往互動主要是由教師借助提出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問題來實現的。因而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師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師生互動的質量。
英語是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是國際交流中最重要的語言工具。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和經濟的發展,掌握英語有著迫切重要性和實用性。教育部在2004年初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與時俱進地提出新時代的新要求。強調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以日益發達的網絡技術為基礎,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學習英語不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學習的方向應朝著自主式和個性化發展。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本教材,形式簡單,內容單一,陳舊的方式不足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滿堂灌的結果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索然無味。由于教師忙于課堂上講解,實在沒有精力和時間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輔導。這樣的情況現在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所以舊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教學改革隨著現代多媒體信息教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創造了條件。各個學校的硬件設施都在提高,學校都在大力創建網絡化教學設施,教學軟件不斷地開發,都是在加快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步伐,為改革創造更好的良機。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方面的學習比較擅長,也就是強調學生理解自己的認知能力,即所謂的元認知理論。這包括對空間或文字能力的掌握;對自己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有準確的判斷,就是用不同的力氣解決不同難度的問題;還有選用何種方式可以達到最佳的掌握知識的目的。學生進入大學階段時元認知理論的指導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反思學習。在新形勢下,依靠傳統較為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想快速掌握一門外語是很有難度的。教師要利用新條件、新技術,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教學技術和成熟的網絡環境,引導學生可以自發地利用自己業余的時間大量閱讀課外文章,幫助自己學習。教師在解決一些問題時首先要找問題的成因或源頭,這樣就有的放矢,從而能夠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通過元認知理論來指導,大學生便于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不斷地調整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利于在將來的學習中繼續深造,獲得不斷發展。
[1]Allwright D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范文芳,馬靖香.中國英語課堂上的IRF會話結構與交際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外語,2011(1):66-68.
[3]胡學文.教師話語的特征與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1):39-43.
[4]胡青球,尼可森,陳煒.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外語界,2004(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