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 哈爾濱 150025
“教育信息化”一詞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表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被提出,至今已取得顯著的成績,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以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為數據平臺,以教育技術學核心期刊《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全年文獻為數據源,檢索主題或關鍵字為“教育信息化”,最終確定76篇文獻作為有效數據。運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文獻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運用關鍵詞詞頻分析、共詞聚類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篩選出高頻關鍵詞,探究2011年教育信息化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問題。
由于僅對詞頻統計不足以代表整體熱點研究內容,需將所選關鍵詞建立共詞矩陣,如表1所示的22×22的高頻關鍵詞共詞矩陣。該矩陣為無線關系對稱矩陣,每一行與列交叉的數據為兩個關鍵詞同時出現的頻數,對角線表示單個關鍵詞的詞頻。利用SPSS軟件對該共詞矩陣進行處理,得到關鍵詞相似矩陣,作為共詞聚類分析的數據依據。
?
聚類分析是比較各事物之間的性質,將性質相近的歸為一類的分析技術。共詞聚類分析是將相似性高的主題詞聚為一組,形成組內相似性較高,組間相似性較低,概念相對獨立的詞團。將高頻詞相似矩陣用單位矩陣相減,得到相異矩陣。利用SPSS將相異矩陣通過SPSS進行系統聚類,得到聚類系譜圖。將聚類結果結合關鍵詞因子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提取的因子累計百分比大于60%的原則,得到5個因子,即將關鍵詞聚為5類。每一類中,關鍵詞間相關程度最高,由此可以初步將當前教育信息化領域研究歸為五類。再將相異矩陣導入SPSS中進行多維尺度分析,形成圖1所示的多維尺度圖。
多維尺度分析利用空間維度圖將各相似變量的歸類分析可視化,同時便于研究數據的整體趨勢。圖中,越接近中心的節點表示該主題研究的關注程度越高,越趨于研究的核心。節點間的距離表示關鍵詞間的相關程度,距離越近,相關度越高。根據以上原則,結合前文所述的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樹形圖,將2011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歸納為5個領域并在下文中結合具體文獻詳細論述: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促進教育變革、教育信息化模型。
結合高頻詞多維尺度分析圖對上述5個領域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究教育信息化熱點趨勢及存在問題。
該維度包含關鍵詞“教師”“培訓”“信息技術”“能力”“模式”,研究內容圍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問題、解決對策、適于教師專業培訓的新模式。所選文獻大多采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對象包含農村中小學、高師院校以及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培訓體系不完善和教師自身重視程度低。問題的解決策略主要有:1)提高教師自身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視;2)完善培訓體系;3)建構多元信息化教學管理評價體系,為教師研修、合作交流提供長效保障。
該維度由關鍵詞“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指標體系”“績效評估”組成,涉及黑龍江省、陜西省、江蘇省等省市的基礎教育投入、教學設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問題。信息化環境下,針對基礎教育,文獻中提出諾蘭模型三效結構評價以提高教育信息化績效水平。教學設計采用多媒體與學科教學整合設計、網絡多媒體與學科整合設計兩個維度,前者注重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后者強調教學目標、策略的設計,以達到對課程體系的全面多層次把握。
該維度包含關鍵詞“學習資源”“建設”“教育生態學”。在資源建設上,深層次學習網絡資源、數字圖書館建設、“微課”資源庫建設及其共建模式是當前研究熱點。我國現處于淺層次學習向深層次學習過渡階段,人們趨向網絡學習的同時已不滿足于對知識的簡單了解。深層次學習資源強調優質網絡學習資源,利用資源共享機制實現最高信息資源配置,將更好適應未來的學習需求。
該維度涵蓋關鍵詞“教育變革”“教育技術”“技術”“規劃”。祝智庭教授提出未來教育信息化,要從“建網、建庫、建隊”等建設,轉到解決教育的實際的問題,以推進技術對教育的革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新的歷史規劃期。文獻數據中以上海市、陜西省等省市教育信息化規劃建設為例,突出國內地市特色及建設項目進展情況,分析總結出電子書、移動設備、增強現實、基于游戲的學習等領域將是未來信息化發展趨勢。美國教育技術計劃啟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應轉變觀念,注重優化頂層設計,深化管理體制,整合資源,以推動技術時代的教育革新。
該研究類別包括“移動學習”“數字化校園”“區域推進”“模型”“策略”5個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模型主要分為移動學習、數字校園。數字化校園一直是實施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區域資源建設共享的重要措施。2004年國內首例無線校園網建立后,移動學習因其時間地點不受限制、及時反饋等優勢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高校信息化發展的主流趨勢,以基于手機、3G網絡為現階段主要移動學習模式。但關于移動學習模式、學習內容討論的文章較少,需要深層次研究。
通過對教育信息化的熱點研究和分析,總結出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
1)受地域、資金等因素影響,高校區域性數字教學資源共享服務體系構建不完善,影響數字教學資源共享,不能有效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2)高師院校教育技術授課多是學生上網自學或集中授課,考試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好。對此研究者建議:針對不同專業精簡內容、轉變學生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應當是一名師范生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
3)研究文獻普遍反映,教師培訓沒有從教師需求出發,并非真正意義上“塑造”教師,導致教師排斥技術,缺乏積極配合,許多設計精良的工具技術難以“日常化”。建議適當增加教師參與技術的設計開發,加深對技術的認識的同時,促進教師本職地位的提升。
4)教師過度使用PPT,導致許多學生對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失去學習興趣。解決現狀,需要制定開發標準引導教師合理使用教學手段,使PPT的使用與其地位持平。要提倡科學及創造性地使用課件,豐富功能使用。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設計優質PPT課件,充分發揮軟件功能,優化教學。
教育本身的創新常常滯后于社會的創新,教育信息化未來將面臨諸多挑戰。南國農先生對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的詮釋,是解決媒體影響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關鍵。此外,領導管理體制障礙、師范生培養創新滯后、信息化領導力薄弱和課程編排不當等都是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在對文獻研究過程中更加深筆者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希望文章中提到的問題對從事相關實踐的工作者有所幫助,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完善。
[1]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9.
[2]南國農.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3]黃榮懷.教育信息化助力當前教育變革:機遇與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11(1):36-40.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0-25.
[5]桑新民.教育信息化新階段的戰略思考與頂層設計研究論綱[J].電化教育研究,201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