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汝芬
(云南省姚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綜合藝術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基于云南省姚安縣的調查
◆盛汝芬
(云南省姚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農村中小學,尤其是貧困民族地區中小學,要不要開展藝術教育?如何開展藝術教育?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頒發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也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上,其他學科教育同藝術教育有著深刻的聯系,構成了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整體”。
自《藝術課程標準》頒布以來,相關的著作和文章層出不窮,研究者紛紛對綜合藝術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策略、教學方式等方面加以論述,并針對一些問題提出不同觀點。鑒于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名教師進修學校的指導教師,在結合自身二十余年的從教生涯的基礎上,針對目前云南省姚安縣中小學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就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藝術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作粗淺的探討,以期為本地區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建議。
我國中小學的藝術教育開始于19世紀末。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標志著我國新式學校體系的開始,雖然當時還沒有設立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但隨后在1903年清政府又重新擬定了一個《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為“葵卯學制”。“葵卯學制”第一次肯定了圖畫和手工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正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之后,隨著一系列教育標準的制訂和實施、藝術院校的建立等,我國的藝術教育開始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按照中央民族大學高曼曼的觀點,以時間為序,我國的藝術教育經歷了建國之前、建國初、文化大革命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新世紀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六大階段,并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發展特征,但都緊扣時代背景,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印記。
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綜合藝術課程并非是音樂課和美術課的統稱,而是在全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立足于我國藝術教育的長遠發展所提出的新型課程。它摒棄了傳統音樂、美術的分科制教學,實行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學科的相互交叉融合,其目的就是促進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藝術課程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藝術門類上劃分,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從學科內容上劃分指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創作。而事實上,因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對于地處西南邊疆的云南省而言,自2002年昆明市五華區實施試點以來,藝術教育課程僅在經濟條件好、師資力量配備齊全的發達地區得以貫徹。鑒于此,筆者所研究和探討的藝術教育,僅限于狹義范圍內的音樂和美術課程。
(一)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
姚安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國土面積1803平方公里,姚安壩子面積119平方公里,縣城棟川鎮海拔1870米,全縣轄5鎮4鄉,77個村(居)委會,120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回等23個民族,總人口20.79萬人,多數人口分布在廣大的山區農村。在地理區位上,姚安位于攀枝花、大理、昆明三大城市大三角中心地帶,是滇中城市群中的節點城市,是南永經濟帶的中間地帶,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在歷史上,姚安文化名人薈萃,唐代李善、駱賓王,明代李贄、徐霞客等均有詩文留姚;姚安籍文人陶珽、陶珙兄弟有詩集傳世;清代高奣映博學多才,著書八十余部;清代姚安軍民府知府紀容舒,史稱姚安公,其子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對姚安多有美談;民國趙鶴清畫集《滇南名勝圖》飲譽海內外。有“姚安高氏歷經四朝近千年為官的歷史”的政治文明傳奇和“一門出五舉,三步兩道臺”的佳話;大成中學培養過中共云南省委早期領導人趙祚傳,養育過2006年“夢想中國”冠軍得主熊汝霖。自古以來,姚安就有濃厚的教育之風。
(二)姚安縣中小學藝術教育概況
截止2011年底,全縣有中心完小、村完小共66個,其中,壩區學校29個,其余37所學校全部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全縣共有中小學教職工2202人,其中從事義務教育教師有1554人。小學音樂、美術、體育專業的教師26人,音樂和美術教師18人。但這些人中只有7人上音樂和美術,其他教師都在上語文和數學。總的說來,除了縣政府所在地棟川鎮中心學校按照有關規定開足體育、音樂和美術課程之外,其他的學校都沒有開足綜合藝術課程,出現“有專業教師不開不上專業課,沒有專業教師不開課”的藝術教育課程尷尬格局。
(三)姚安縣中小學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姚安縣中小學藝術教育自改革開放至今,發展較為緩慢,除了偏僻的地理位置導致各方面的信息不暢通,觀念落后等因素外,音樂和美術課堂長期被忽視,藝術教育學科不被視為重要學科是阻礙整個地區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社會與教育部門對農村藝術教育關注的不斷加深,藝術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一系列有關該地區尤其是半山區和山區的藝術教育問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制約,藝術教育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1.應試教育體制下藝術課程未列入各級升學考核科目
首先,雖然姚安縣各級教育部門重視藝術教育并制定了相關條例與要求,但受目前我國應試教育升學模式的制約,音樂和美術課程未列入各級升學考核科目,長期以來,特別是在90年代,各級分管藝術教育的領導,心有余力不足,動不了真格。他們以胳膊(藝術學科)扭不過大腿(應試學科)來形容他們所處的尷尬的狀況,很難從實質上深入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和從根本上實施素質教育。
其次,從教師履職情況來看,音樂和美術教師履職晉級考核分數沒有加分,為了職稱,許多音體美教師改行上語文和數學課,以保證他們在晉級考核中能更上一個臺階。
最后,農村小學由于師資不足,音體美專業教師都分配去上語文、數學課,不能從事自己專業教學。同時,這些學校也不開設音樂、美術、體育課。
2.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奇缺,配備不足
在師資方面,姚安縣中小學校的藝術教育師資狀況長期令人堪憂。因受到教育經費的限制,鄉村學校配不起也養不起專職藝術教師的狀況普遍存在,大多由非本專業的其他學科教師(藝術愛好者)兼音樂和美術課,教學質量與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級程度上。部分鄉村學校連能兼音樂課的教師都沒有,音樂課只能虛設。近十年來,從師范類學院音美專業或專業音樂、美術學校畢業到姚安縣任教的專職13人,在師資配備方面嚴重不足;
其次,就科班出生的音樂美術畢業生而言,受鄉村經濟、生活條件、文化氛圍、個人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師范類學院音美專業或專業音樂、美術學校畢業大多不愿去鄉村學校任教的狀況一直存在。從與報考藝術類學院畢業生的交談中得知,在大學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專業學習中,由于藝術類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花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專業的學習上,回家鄉的農村中學里教授音樂和美術課,不但工資不能滿足自身的期望,學校的硬件設施、文化氛圍等也成為其不愿意回到故土報效家鄉的重要原因。隨著城市中從幼兒至老人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藝術類畢業生趨向于選擇培訓機構、家教,甚至于擇機在需要參與文藝演出的單位擔任排練、指揮、導演等,收入可觀。以昆明各大廣場盛行的廣場舞為例,按人頭每人最低10元的收費標準,一個老師帶30個學生,光是人頭費就可以到3000元。從短期的經濟收益看,相當于在農村中小學任教一個多月的工資。
3.藝術教師繼續教育仍有瓶頸
自從事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以來,筆者發現藝術教育的教師存在繼續教育難的問題,這其中存在著學校領導不重視與教師本身不重視以及藝術教育教師進修機會和途徑少三方面的原因。一些參加學歷補償教育專升本函授的教師,因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音樂函授教育形式本身的局限性與不完善,使得函授教育的“水份較大”,這些都影響著藝術教師自身素質的切實提高。受到傳統的“大三門”與“小三門”觀念的影響,音樂和美術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及待遇(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及津貼分配等)普遍不如其它“主課”教師,音樂和美術教師常為待遇不公影響工作熱情與情緒。以我認識的一個學生為例,該生于2004年從省屬重點師范院校美術系畢業后,到縣城(還未到鄉鎮一級)中學上了五年的美術課,從未有過進修的機會。后不滿足于自身的現狀,考上研究生后辭職就讀于省城某校美術系。就其目前的情況看,尚未畢業的他一幅畫(正常水平)賣價在2000元左右。當問及畢業后是否從事教書一行時,回答是否定的。
4.音樂課程開設與教學普遍存在問題
由于師資持續短缺,師資素質低下,姚安縣不少鄉村學校音體美課形同虛設,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和影響,音樂和美術教師常為“陣地被占領”(課程被“主課”占用)而苦惱和嘆息。這種現象在高中階段尤為普遍與嚴重。在師資不足與缺少的學校,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不規范、隨意的現象,把藝術課變成簡單的娛樂活動,不僅有損學科的科學性,對學生也是誤導和不負責任的。以音樂課程為例,音樂教學設備的狀況比較差,受經濟狀況的影響,專門的音樂教室不是每校都有,音樂教室條件差、環境差的現象在不少學校存在。只有少數條件好的學校為迎接驗收、達標、評估,對音樂教學條件有所改善,但不少學校音樂教學設備陳舊落后。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目錄的通知》的要求,就目前姚安縣的情況而言,尚未達到通知要求的三分之一。在廣大鄉村學校,鋼琴,風琴等基本的教學用具也不具備,教學音響設備、多媒體音樂教學更是奢談。設備對于姚安縣絕大多數中小學藝術教師而言,仍然是夢想。
雖然近些年來,隨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以及教育資金的投入不斷加大,姚安縣藝術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然而,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主張“樂以教和”,明確指出藝術化的行為和人格,是社會教育和自我修養的最終目的或最終階段。古人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正是對人綜合藝術能力的追求。功能主義學派認為,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校則是教學發展的主要延續場所。代表人物舒爾茨(T.W.Schultz)指出,學校教育與知識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他指出“教育遠不是一種消費活動,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識地做投資為的是獲得一種具有生產能力的潛力,它蘊藏在人體內,會在將來做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具傳遞和維護(復制)文化的作用,以及對新知識的發現、創新、傳承和再創造功能。
作為滇中要塞,姚安的經濟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教育教學資源上,姚安擁有豐富的本土化課程開發資源。中小學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征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針對姚安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困境,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目前出現的問題。
(一)提高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
首先,應提高對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通過這么多年的素質教育,教育觀念有所改變,許多人都充分意識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功能。然而,因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的監督和獎懲力度不夠,很多時候,相關政策只變成了寫在墻上的標語,而沒有真正起到文件的作用。其次,完善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引導學校確立以“優化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校本藝術教育理念,制訂藝術教育工作計劃,并有條不紊的按計劃實施。學校應盡可能地提供學生進行音體美活動的必須的場所,創造條件加強各種藝術教育設施的配套完善。建立藝術圖書和資料庫,提高學校的藝術氛圍等。作為國家73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政府應做好國家“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自愿赴邊疆艱苦行業就業先進畢業生、志愿服務基層志愿者”的宣傳和后期保障工作,積極引導和吸納志愿服務邊疆的畢業生到我縣就業,做好政策的調控者和宣傳者、保障者。
(二)構建藝術教育教師培養和任用體系
首先,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政策力度,開足音體美課程,確保音體美專業教師在校上音體美專業課,使他們學以致用。其次,運用績效方式,吸引更多的藝術專業教師到貧困地區農村學校任教,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等;第三,要培養建立貧困地區農村學校自己的藝術教師骨干隊伍,地方相關部門機構定期對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現有的藝術教師開展專業培訓,對偏遠地區的藝術教師更要注重音體美的綜合培訓,使之成為較全面的藝術教師;第四,可以采取對口支援的方式,選派城鎮學校較為專業的藝術教師、師范學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到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進行短期任教,以緩解貧困地區農村學校藝術教師不足的現狀;第五,從生源源頭入手,針對藝術類學生學費高,入學經濟門檻高等特點,采取定向培養方式,資助有志于從事藝術教育但家境貧困的藝術類學生完成大學學業后回家鄉任教,做好返鄉就業條件的提供者。
(三)完善教師履職考核體系,將藝術教育課程納入晉升考核范疇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教師,一個觀念能夠解決的現象,也非一蹴而就可大功告成的問題。在不能夠改變現行教育格局的情況下,應完善教師履職考核體系,將藝術教育課程納入晉升考核范疇,尊重“副科”教師的主體地位,以保證體育、音樂和美術教師在學校基本待遇,如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及津貼分配等得到保障,使他們作為藝術教師的職業生涯有奔頭,有盼頭。穩定音體美教師隊伍。
(四)發掘教師潛能,開發本土化課程資源
姚安縣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雖然沒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的藝術教育(如:音樂、美術)教學設施,沒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卻擁有豐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如長篇史詩《梅葛》被譽為“彝族的百科全書”“姚安花燈”源遠流長,彝族打跳歡歌載舞,以及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都可運用于欣賞教學、節奏訓練、野外采風等教學之中。這樣,既豐富了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又因其接近學生生活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弘揚民族音樂。同時,姚安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特產也為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立體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農村學校雖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資金配備現代化的音體美教育教學設備,但它地處農村,竹、木、泥等自然資源對師生來說唾手可得,只要我們稍動腦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樂器;我們不一定能欣賞到中世紀歐洲的畫風,但盛夏田野中那翩翩起舞的荷花,那翻滾的麥穗,金秋收獲時節那黃橙橙的稻谷,甚至山野中那放牛的娃,那扛鋤的大爺,都能成為學生們心中最美的風景畫。
蘇聯教育家舍吉寧認為:“藝術教育如果被分割成零碎的、彼此脫節的條塊,知識的世界就變成彼此隔離的‘孤島’。”因此,他很早就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綜合藝術教育的理念。他介紹說:“我們第一次拋開了通常的音樂專業課的形式,我們讀詩、寫小說、畫速寫、去捷列克河和森林旅行,在夜晚的篝火旁聽神奇動人的故事,音樂知識不是我們最基本的內容。”或許姚安只是一座孤島,藝術教育也只是一座孤島。但知識的世界不可能,也絕不會是一座孤城。鑒于此,筆者認為,撇除地域上的差異和學科上的偏見,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立和實施,不僅是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而且能夠促進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邊疆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空間;更重要的是,試圖通過藝術課程的實施,改變“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格局,以更好地貫徹“教育公平”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
[2]高曼曼.民族地區中小學綜合藝術課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3]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組.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4]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組.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5]紀河.學校教育社會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8-22.
[6]高曼曼.民族地區中小學綜合藝術課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32).
[7]高曼曼.民族地區中小學綜合藝術課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