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愛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坪中心小學)
淺談品德與生活課中的美術活動
◆司志愛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坪中心小學)
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門綜合課,與美術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品德與生活課與美術課相互融合,在課本中設置了大量的與美術相關的教學內容。在上品德與生活課時,要正確處理好與美術課的關系,要按照品德課的要求組織好美術活動。品德課教師要加強藝術修養,提高自身素質。
品德與生活課 美術活動 “圖”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就是根據《綱要》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將思想品德、生活常識、社會常識、手工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多項教育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綜合化知識體系。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與其它科目的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就來談談品德與生活課中的美術活動。
品德課本在版本設計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突出圖畫、圖片在呈現教科書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強調圖文并茂,以圖為主。主題活動和游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各種活動的過程,旨在充分發揮教科書的對話功能,引發兒童的興趣,并引導兒童體驗和感悟,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圖”是美術中最重要的元素,品德課本中那些色彩豐富的圖片能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發小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這與課改前的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課本是完全不同的。
品德與生活課主體設計中設置了大量的與美術相關的教學內容。現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為例加以說明:
第一單元第一課《我愛家鄉山和水》:讓我們來畫畫自己的家鄉;
第一單元第三課《我家門前新事多》:把自己看到的家鄉的變化寫下來或畫下來;
第二單元第三課《我和動物交朋友》:把你喜歡的動物畫下來;
第二單元第四課《美化家園》:用廢舊物品制作小擺設,
將用廢舊物品打扮好的“家”畫下來;
第三單元第三課《快樂的六一》:畫一畫、寫一寫,表達對貧困兒童的友誼和祝愿。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運用美術活動進行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占有相當的比重。上面例子所列舉的只是課本上比較明確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自己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比如,在《花草樹木點頭笑》這一課,可以讓學生畫畫花草樹木;在《鮮艷的紅領巾》這一課,可以讓學生畫畫紅領巾或隊旗;在《快樂的六一》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制作賀卡;《我的暑假計劃》這一課,可以布置學生在暑假中做繪畫日記,等等。
是品德課還是美術課?許多品德課教師有這樣的疑惑。有些教師在上相關的課程的時候,把美術活動變成了美術課來上,非常注重對美術技巧的指導,認為這樣才能確保上課的質量。因為學生畢竟要完成一件作品,而這件作品是要讓大家來欣賞和評價的,作品太差勁了就顯得教學效果不好。可是這樣以來,品德課就變味了,變成一節美術課。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學目標發生了偏移,忽視了品德課的情感目標,變成了以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為主。因此,在上課前要對本課所在單元進行整體分析,掌握本單元的課程內容標準,增加情感目標。在學生進行繪畫等美術活動時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注重課的活動性、開放性、生活性以及活動過程的生成性。在學生繪畫或設計制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想想、說說,表達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的體會,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融入作品之中,不能變成原始的繪畫課,更不能變成臨摹課。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不能僅僅以技法技巧作為評價依據,更要看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讓學生寫一寫,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總之,品德課要緊緊抓住“品德教育”這一中心來上。當然,技法也很重要,但技法是形式,它要為情感表達這一內容服務。
有些品德教師美術素質低,怎么上?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有些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師美術素質不高,認為上好與美術知識相關的課難度較大,因而在上這樣的課時采取了完全開放的做法,讓學生自己畫、自己做,教師不對學生進行任何指導,也不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這種放任學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品德與生活課總是以品德教育為上課的主線,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一主線進行的,當然也包括美術活動。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動手繪畫或制作,教師不能進行技法方面的輔導,可以對學生的要求低一點。品德課畢竟不是美術課,學生只要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就可以了。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說想法、談體會這些方面。對于技法這一塊,可以讓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美術教師來指導一下。
目前,從整體上看,小學品德課教師的知識水平都比較高,許多人都是高學歷,勝任教學應該不成什么問題。但在新課程背景下,《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實現文化知識由從前的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從品德課教師也要指導學生進行美術活動這一例子可以看出,教師的專業成長非常重要,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找準方向,明確目標,查漏補缺,豐富自我,發展自我,與新課程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