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娟
(浙江省永嘉縣實驗小學)
用“減負增效型作業”優化語文學習生態
◆戴少娟
(浙江省永嘉縣實驗小學)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用“減負增效型作業”優化語文學習生態,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使作業成為一種學生自愿自主的快樂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
有效設計 個性發展 學習生態
所謂作業體系,指的是作業設計的模式或內容。經過了解,一般老師是:讀課文幾次,背第幾段;生字抄幾個,組詞幾個;詞語抄幾次,聽寫幾遍;課文第幾段抄幾次。提起這樣的作業,許多學生“望業生畏”,看似讀寫結合,卻是機械重復、缺乏樂趣與挑戰,他們只能被動地在老師的硬性布置下應付了事,其作業效果可想而知。而這些原因的產生,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素質的局限性和作業布置觀念的落后,另一方面是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和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減負提質”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還要優化語文作業的設計,讓作業能真正幫助到學生進行有效地語文學習。
心理學家曾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教育專家也曾這樣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的實踐更是充分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所以設計作業時,我們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作業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實踐案例)在幫助學生鞏固生字的識記時,讓學生進行快樂競賽比一比,誰是“小字典”,識字對又多;在復述寫景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變成“小導游”,把美麗的風光介紹給爸爸媽媽聽,同時也請爸爸媽媽給孩子頒發“導游等級證書”;在學習故事類文章后,可以舉行“小小故事會”、人人都是“小小故事家”等。
諸如此類的角色設計、情景設計,都是為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快樂的。
全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張萬化老師曾說過:聽到的,過眼煙云;看到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拋開原有作業單一的“讀、寫”形式,我們可以滲透“聽、講、說”,巧妙結合“演、做、唱、畫、玩”等形式,讓作業形式多彩起來,具有吸引力。
(實踐案例)在學習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花鐘》一課后,我布置學生根據文章描述畫一面花鐘,并向爸爸媽媽介紹花開的特點;在學習《玩出了名堂》一課后,我布置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玩一個游戲,并思考自己在游戲中的所做所想;再如,低段的《快樂的節日》,我們還布置學生唱一唱《快樂的節日》這首歌曲。
通過多彩的作業設計形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時而高歌、時而靜思、時而游戲、時而繪畫,在實際操作中多感官得到體驗,一定能對語文學習內容刻骨銘心,整個學習生態就變得生動且有靈性,其效果也一定是事半功倍。
所謂“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是作業量的分層。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接受同樣的知識自然有快有慢。我們應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這也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將作業難度適度分層,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最近發展區”努力一點點就能得到逐步地提高。
(實踐案例)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后,我分別設計了四個由易到難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自主選擇:喜歡朗誦的你可以將文章美美地朗誦給家長聽,記錄并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喜歡繪畫的你可以把美麗的小興安嶺畫下來,并附上文字簡介;喜歡閱讀的你可以去翻閱類似寫景的文章在文字王國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就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際能力,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開展“基礎性作業+選擇性作業+挑戰性作業”新模式的研究,更深層次地喚醒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作業豐滿起來,使每個孩子都不畏懼作業,并能在作業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收效頗佳。
語文學習的目標是什么?面向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可探索設計綜合型作業,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和新的認知結構。那就是:語文三維目標的整合、語文課堂內外的結合、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
所謂語文三維目標的整合,就是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形成多個維度、多個培養目標的綜合性作業。
(實踐案例)在學習《掌聲》一課后,我設計了如下幾個作業:積累文中表示動作的詞語和令你感動的句子;如果你是英子,你有何所想所感;生活中,如果你遇見了像英子這樣的人,你會怎么做。這種設計,既有對文本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又有讀書方法的滲透練習。
就這樣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實踐案例)學習古詩《望天門山》后,綜合音樂學科設計“讓學生配樂感情朗誦”的作業,綜合美術學科設計“讓學生結合詩意描繪”的作業,發展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多方發展,作業不再是一時之需,一面之求,讓語文作業綜合起來,相信作業也能促進是人的發展。
總之,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用“減負增效型作業”優化語文學習生態,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使作業成為一種學生自愿自主的快樂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
[1]賴新元.做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黃莆全,王文陸.現代教育論學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趙鳳.提高語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策略.小學教學參考,2010,(10).
[4]徐文華.語文教學與其他各科相融合的若干嘗試.福建教育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