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蕾
(深圳市龍崗區中心龍城小學)
將“低碳創意”融入小學美術創作的初探
◆黃曉蕾
(深圳市龍崗區中心龍城小學)
目前,“低碳”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創作中融入“低碳創意”,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和熱愛,又培養了學生擁有節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創作中認識。
小學教學美術創作創造能力
如今,“低碳生活”的理念已進入我們的生活。“低碳生活”的倡導,可以培養我們自然而然地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好習慣。在我們美術教師敏銳的眼里,“低碳”已成為新時期的要求。“低碳教學”則是無消耗、無浪費、低污染的一種教學方式。《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的“設計和應用”學習領域對“變廢為寶”的教學活動作了以下建議:用軟、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廢舊織物、廢包裝箱等媒材,進行玩偶、生活實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設計制作。
通過讓學生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并進行創意設計活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節約生活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創作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設計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在教學活動前,我向學生介紹現代藝術,普普藝術(popular art)中出現的“低碳創意”作品,讓學生領略藝術的普及化,生活化,了解各種可運用的創作媒介以及創作表現形式。例如,我向學生介紹了舊金山的津巴布韋藝術家Gavin Worth,這個杰出的藝術家所具有的天生的藝術感悟力,他利用廢舊電纜絲,制作出傳神的鐵絲“雕塑”。冷酷剛硬的材料在他的手下變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通過讓學生大量欣賞藝術家的“低碳創意”作品,讓其感受變廢為美的各種奇思妙想。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廢棄的材料可以利用。例如,有大量的一次性紙杯在使用過后便丟棄了;我們平時用完的牙膏盒、肥皂盒,沐浴瓶,以及包裝食品用的漂亮的塑料袋、包裝紙、精美的糖果紙、果凍盒子,還有舊書本、舊衣服、舊彩色筆套等。
通過這些材料的收集,不僅培養了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還大大滿足了課堂教學創作的需要。
樹林間漫天飛舞的葉子,花叢中凋落的花瓣,路邊形狀各異的鵝卵石,滿布滄桑凹凸不平的樹皮,這些大自然留下的“饋贈”,同樣是我們“低碳創意”作品的好材料。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學習特征,選擇有針對性的創作。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奇心重、好動,我引導學生通過粘貼、剪、拆、繪畫等方法,把一次性碗以及飯盒、毛線、果凍盒組合在一起制作成怪異俏皮的臉蛋;又如各種形狀的盒子,例如牙膏盒、月餅盒、肥皂盒、牛奶盒組合在一起,再繪上鮮艷的顏色,便成了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別墅。還可組合成各種形狀的小車。適合低年級學生創作的東西很多,操作也不復雜。
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審美和動手能力,在進行“低碳創意”作品創作時,可適當提高難度,讓學生懂得不同的材料應使用不同的加工手段。例如,點狀的材料可通過拼貼、串接等方法制作作品;線狀材料則可通過編織、穿插、盤繞等方法塑造造型;而塊狀材料,則可通過削、刻、切、刮等方法,重新造型。而這些點狀、線狀、塊狀材料又可以通過排列,組合等方式,重新組合成一幅有創意的作品。
例如,學生用各種顏色的豆子(點狀材料),毛線(線狀材料),泡沫(塊狀材料),以及各種花布通過粘貼,組合等方法,拼出一幅美麗的《浪漫星空》。又如學生用各種廢舊報紙和和包裝紙拼出美麗的各式各樣的拼貼畫。這些創意作品的誕生,無不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就可以加大作品創意的深度和廣度。
例1:某天,某學生找到了一堆裝雞蛋的廢紙殼,不知從何下手將其變成一個創意作品?于是我啟發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有同學提出可在裝雞蛋的紙殼上進行人物肖像繪畫。這一大膽的設想連我也未曾嘗試過!裝雞蛋的殼子凹凸不平,怎么樣在上面畫畫畫呢?經過大家的一番思考,我們嘗試用丙烯顏料在紙殼上面畫出表情各異,不同造型的人物肖像。我們還根據雞蛋紙殼凹凸不平的特點,將人物的顴骨,額頭,下巴用色彩的深淺變化表現出其立體感,使之更加夸張有趣。還有同學在同樣的材料上畫出了美麗的風景畫。由于鮮有人在裝雞蛋的紙殼上作畫,因而當這些妙趣橫生的畫從孩子們的手中誕生時,孩子們連呼充滿成就感。
例2:廢舊的報紙除了做剪貼作品外,你還能想到用來做什么作品呢?某天,學生不小心把水打翻在報紙上了,報紙軟塌塌一片。這些打濕的報紙又激發了我和學生的靈感。我帶領學生收集各種廢舊的報紙,將其泡在裝有水的小水桶里,撕成碎片,放在一個個小瓶子里,然后調好各種顏色的丙烯顏料,倒進小瓶子里,這樣,小瓶子里就有各種顏色的紙漿了。為了增加其粘性,我們還倒進一些白乳膠。接著,我引導學生拿出一些事先裁切好的“KT”紙板,將五彩繽紛的紙漿倒在“KT”紙板上,用牙簽、筷子等工具輔助造型。這樣,一幅幅色彩艷麗的紙漿畫又誕生了。
再如,廢舊的各種玻璃瓶子,我們將其洗干凈,涂上一層白乳膠作底,再繪上各種圖案,就成了一個個婀娜多姿的瓶子。像這樣的低碳創意作品數不勝數,在我們學生的歡呼聲中,靈感中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學生,我都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學生個人創作、學生與同學合作、全班同學一起合作,甚至還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創作。在這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創作熱情大大地被調動了起來,快樂地融入其中。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的個性更好地發展,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從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
學生的作品完成后,我采取多種評價方式,有學生自評、互評,還有家長、老師點評,并請同學們給自己的作品附上一段文字說明,選出優秀作品,在學校的藝術節上展示。有些作品還放在學校的藝術長廊展覽。通過這些展覽,學生不但可以通過互相啟發,又提高了其創作熱情,堅定了其創作的信心。
[1][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