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學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白官屯鎮中學)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學習
◆王金學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白官屯鎮中學)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日常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從而最終促使學生學會學習,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針對此點,提出了一些看法。
歷史教學 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
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無疑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活力。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側重“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新時期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本文結合筆者的一些實踐經驗,談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啟發學生的“學”,從而達到“自而得之”的目的。現代教學論認為,教是為了不教,應把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書,才能授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
如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針對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用兩個字概括每一條內容來進行記憶,得出:“割地、賠款、開埠、議稅”;針對《南京條約》的影響,分設四個問題讓學生來討論:(1)割地對中國有何危害?(2)賠款加重了誰的負擔?(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嗎?其危害是什么?(4)協定關稅對中國有何影響?由此引導學生最后得出結論: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教學到后面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內容與其危害時,放手讓學生來講,學生則會以分析《南京條約》的方法作為借鑒,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它們的內容,經過分析得出了正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而且還會對各個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初步懂得了學習歷史的方法。
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提倡小組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樣的交流互動,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有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如在教《維新變法運動》時,之前,應讓學生分成兩組收集相關資料準備辯論,主題定為:“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后,是留下殺身成仁;還是馬上走留住青山?”這樣,在課堂上結合該主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辯論,既創設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還教會了學生如何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和學會學習。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促使學生努力去探究學習目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的重難點,找出其中的疑惑點,確立自主探究學習的目標。如在講授《難忘九一八》一課時提出:“西安事變正確解決的關鍵是什么?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該不該殺?為什么?”確立了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組織學生分組展開討論,進行探究。再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最終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大意義,并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拋棄前嫌、大局為重的寬闊胸懷。學生不僅理解了這一歷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離不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初中階段,在歷史學科不作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初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顯得更為突出。我國心理學家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與成才》叢書中說:“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說過:“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說,很容易做到的事卻說不會做,不是不會做,而是不肯做。非智力因素不僅決定一個人肯不肯干,而且決定著他是以積極的方式還是以消極方式、是以堅忍不拔的思想還是以畏懼退縮的思想、是以勤奮鉆研的態度還是以懶惰敷衍的態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學習、成才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要讓學生樂意地去積極主動探索歷史學習的內容,作為歷史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因和興趣。為了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持久,形成對歷史學科的深厚感情,歷史教師要做用心人,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課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狀況,及時判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適時調整教學步驟和方法,不斷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也是促進學生形成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的因素之一。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有爭議的問題,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教師就應視為正確,且有創新之花,要加以鼓勵,不宜統一答案。即使對問題理解的差距較大,教師也要肯定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這樣,對不斷激活學生學習歷史的內驅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養他們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合作的過程。課堂上傳統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師生之間單向合作,這種方式剝奪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機會,禁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更提倡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一種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因為這樣的交流互動,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獲得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也是我們歷史教學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