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環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白官屯鎮中學)
初中物理探究式學習的研究
◆吳俊環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白官屯鎮中學)
首先對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含義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了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學策略,最后結合實際例子探討了其應用,旨在進一步實現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目標,改變被動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實驗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初中物理 合作探究 教學策略
物理探究性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做教學活動的主人,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生是個性鮮明、積極活躍的認識與發展的主體。物理探究教學是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確保物理探究性教學模式操作地科學性和有效性。
探究性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自己主動的去發現或得出有關的結論。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實施探究教學的良好載體。教師要利用好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去解決問題或得出科學規律尤為重要。以前實驗教學普遍存在著只重視簡單的操作練習。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從器材、方法到表格設計都是按照規定好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實驗,教師很少去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學生在實驗中只是依葫蘆畫瓢,根本不能領會實驗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必須改革實驗教學的方法。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參的安排,進行一些創新設計,如可以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物理教育將科學探究引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提出了要研究的問題,用何種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訓練學生科學創新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善于讓學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實驗手段,不斷變化教學形式,如將課堂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指導學生作課后的小實驗。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開展小組討論,進行科技輔導,搞小制作、小發明等活動,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積極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通過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中的標新立異的方法給予肯定、支持和幫助,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地思考,并通過實驗否定錯誤的假設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勇氣、信心、毅力、科學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從實驗學校對初中物理“導學激趣”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來看,各校雖然都成績斐然,但成果并不一致。這說明一方面,各校的師資水平存在差異;另一方面,與各校對初中物理“導學激趣”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認可程度有一定的關系。
從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中可以看出,教師努力程度相當的情況下,不同學校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落實情況有較大差異,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學校原本沒有合作小組,在課堂上使用合作學習方式,學生一時不能完全融入角色,這也是初中物理“導學激趣”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實施初期會出現的共性問題,說明我們的教師還需在這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初中階段是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地發展,這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按照新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在教學評價中,應將過程性評價(平常表現)和終結性評價(考試)相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案例:“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教學課片段。
課前導學,教師在課前提前兩天準備好上課需要的“學教篇”,并將“學教篇”發給學生,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按照不同任務進行預習。教師在課前提前一天檢查了學生的“學教篇”,初步了解學生關于滑動摩擦力已有經驗及知識水平。有5名同學知道滾動摩擦力小于滑動摩擦力;有7名同學設計了通過改變壓力來改變摩擦力的實驗,但設計的實驗方法不夠科學、嚴密。
教師活動:(1)設置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2)設置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動機后為什么還能前進?最后為什么又會停下來?
學生活動: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做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關于滑動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識,還想知道什么?學生活動:踴躍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應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師生互動: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在學生完成實驗探究后引導同學們一起總結,得到初步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運動速度和接觸面大小無關)。
學生活動:上網查閱、或應用已有書籍查閱滑動摩擦力在現實生活、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在這次科學探究中,教師針對探究活動讓學生合作探究式學習體驗和推理,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提供實驗器材——學生實驗探究——師生共同分析——學生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得同學們在課堂上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間,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實驗探究的體驗時間,利用師生共同分析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做出推論爭取了時間,切實提高課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