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卿
(山東省昌邑市新村初級中學)
淺談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及應用
◆張玉卿
(山東省昌邑市新村初級中學)
教育的發展與教育媒體的使用是分不開的。以教育本身的規律、認知的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藝術家、系統創意人員的創造性勞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而迅猛發展起來的交互式多媒體語言教學系統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教育帶來了強大的沖擊波。
1.信息技術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漢語拼音的學習一直困擾著老師們,一是容易混淆,二是容易回生。如果把這些拼音字母做成形象的動畫,配上特殊動物的發音和直觀的場景,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便于學生理解、記憶、矯正發音錯誤。如在同一畫面中,“b”做成一個顏色鮮艷的收音機,一豎就是細細的天線,半圓的肚子就是機體,用鼠標點按收音機下面b按鈕,喜羊羊走進畫面伸出可愛的小手順著半圓畫動(書寫順序),隨后出現閃爍的光圈,同時發出“右下半圓b、b、b,喜羊羊聽廣播”的聲音。一匹向右飛跑的駿馬,“d”做成了夸張的馬蹄,點按駿馬下面“d”按鈕,馬蹄揚起塵土,同時發出“左下半圓 d、d、d,馬蹄飛揚得、得、得”的聲音,與此同時,從馬腿根部出現一條閃亮的線,一直畫到馬蹄,然后順著馬蹄畫個左半圓(書寫順序)。這個課件,形象地展現了“b”與“d”的字形區別和書寫順序,生動有趣,這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2.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的學習自主化和自動化
傳統教材都是以線性方式組織教學信息,而多媒體語文教學軟件往往以超媒體結構方式組織教學信息,它把多個知識點稱為一個“節點”,從一個節點指向其他節點的指針稱為“鏈”,由節點和鏈組成非線性網絡結構,每個節點都有若干指向其他節點或從其他節點指向它的指針,學習者可以從任何節點進入學習過程。如我在網上發現了一款“悟空識字”學習軟件。這款軟件涵蓋了拼音、字、詞、句、段、篇的學習,每一次點擊都以故事引入學習,不想聽故事可以點擊“跳過”,想學什么就點擊什么,實現學習的自主性。由拼音學習,再到字、詞的學習,聽、說、讀、寫運用自如,實現學習的自動性。字形辨析課程通過展示圖片、字形、字音、組詞等關鍵因素,刺激孩子的視覺和聽覺,幫助孩子初步建立漢字的綜合印象。不用老師,自己也能學習,使優秀的孩子更優,后進的孩子變優。
3.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教學,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
現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并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收新鮮資料,擴大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在這一方面,傳統的語文教學難以與多媒體語文教學相媲美。例如,我在講《太陽是大家的》一課時,除了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誦讀詩句外,還讓學生觀看其他國家小朋友情況的影像資料,幫助其加深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把學生當堂作的精彩的詩句即時摘錄,再次欣賞自己的杰作,增加作詩人的自信。課件出示《地球是大家的》一詩和主題學習叢書里的相關文章,促使大家更深層次地理解太陽的象征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企及的。
1.課件的制作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一般為6~12周歲。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識發展理論,該年齡階段的兒童跨越了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興趣還沒發生分化,但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要求的提高,學習積極性也日趨減退,逐漸產生厭學心理。針對這一情況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把電腦游戲這一小學生喜愛的娛樂形式引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小學語文中枯燥的練習和課文的理解設計成多種形式的電腦游戲,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習和實踐了語言規律,又體會了學習樂趣。如我教學《太陽是大家的》一文,把學習過程設計成闖關游戲,第一關是“我會讀”,在老師范讀和美麗圖片的刺激下,學生很快闖關;第二關是當詩人,在老師的激發引導下,學生學會運用恰當的動詞為太陽做的好事賦詩;第三關“我會想”,通過網上沖浪,了解其他國家小朋友的情況,從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課前應做好充分準備
一是對教學過程的準備,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為主,為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而我們常規的課堂教學時間小學只有40分鐘,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之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地設計,盡量縮短教學引入、任務安排等環節的時間。二是對教學環境的準備,要對網絡環境進行課前測試,避免出現網絡、電腦故障而占用時間。三是對學生情況的準確把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認知基礎,以便在課堂上對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指導。
3.雙重目標設計要明確具體,主體突出
信息技術網絡教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整合教學,教學目標應體現雙重性。但是教師必須切記:學科教學目標才是網絡教學的主體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科教學為主線,通過利用網絡來完成學科學習目標,隱性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科目標為主,兼顧信息素養目標的要求,設計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在完成學科學習任務的同時提高信息素養,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去瀏覽網絡資源。我們說,網絡教學要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學習,但是開放與自主要有“度”,要在一定范圍內開放,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更要作好引導,要通過明確的學習任務給他們一個學習的方向。
4.在線檢測評價不可少
學習效果檢測與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那么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之后,學習目標是否達成了,達成度怎樣,也需要教師作一個檢測。也就是說,教學要放出去還要及時收回來。不同的是,這個檢測可以更多的借助于網絡來進行,更好地實現自測與他測結合,可以采取更靈活的檢測方式。如試題闖關、作品展示等。而且網絡教學中的檢測評價改變了傳統教學檢測評價的滯后特點,在網絡環境的支持下,檢測評價可以實時地進行,這種即時的檢測與評價可以隨時對學生加強指導和調控,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目標性更強。因此,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在線檢測與評價是老師不可忽視的一個設計要素。
信息技術雖好,但在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防止濫用或過多的動畫圖片干擾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學習,從而喧賓奪主。
[1][美]R·M·加涅.教學設計原理.
[2]薜炳群.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山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