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丁 高森
淺談“咳嗽”的中醫辨析和中藥治療
賈丁 高森
咳嗽是臨床上以癥狀為名的一種常見病癥,其中醫診斷與中藥治療是有法可尋的。
咳嗽
咳嗽是臨床上以癥狀為名的一種常見病癥。宋以前,咳、嗽同義。金﹒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自此以后,或據《內經》咳、嗽、咳嗽為同辭,或據劉氏將咳、嗽、咳嗽分開,并無統一意見。咳嗽的發生,或因外邪犯肺,或因臟腑內傷而涉及于肺。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離乎肺”之說。治療原則為,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為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為主。
咳嗽的病位,主臟在肺,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故《景岳全書咳嗽》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這是因為肺主氣,其位最高,為五臟之華蓋,肺又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內傷之邪,而肺又為嬌臟,不耐邪侵,邪侵則肺氣不清,失于肅降,迫氣上逆而作咳。正如《醫學三字經咳嗽》所說:“肺為五臟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亦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亦嗆而咳矣。”《素問咳論》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的病變臟腑不限于肺,凡臟腑功能失調影響及肺,皆可為咳嗽病證相關的病變臟腑。但是其他臟腑所致咳嗽皆須通過肺臟,肺為咳嗽的主臟。肺主氣,咳嗽的基本病機是內外邪氣干肺,肺氣不清,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迫于氣道而為咳。《醫學心悟咳嗽》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賻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提示咳嗽是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外感咳嗽病變性質屬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其病理因素為風、寒、暑、濕、燥、火,以風寒為多,病變過程中可發生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等病理轉化。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影響為病,病久則邪實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變化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內傷咳嗽病變性質為邪實與正虛并見,他臟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肺臟自病者,多因虛致實。其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他臟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津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于肺,肺氣壅塞,上逆為咳。若久病,肺脾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腎,由咳致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若轉從寒化,則表現為寒痰咳嗽。肺臟自病,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于上,引起咳嗽。
臨床表現肺氣不清,失于宣肅,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嗽為本病證的主要癥狀。由于感邪的性質、影響的臟腑、痰的寒熱、火的虛實等方面的差別,咳嗽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時間,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間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較甚者,有午后、黃昏、夜間咳嗽較甚者。咳嗽的節律,有時作咳嗽者,有時時咳嗽者,有咳逆陣作、連聲不斷者。咳嗽的性質,有干性咳嗽、濕性咳嗽。咳嗽的聲音,有咳聲洪亮有力者,有咳聲低怯者,有咳聲重濁者,有咳聲嘶啞者。咳痰的色、質、量、味等也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痰色有白色、黃色、灰色甚至鐵銹色、粉紅色等。痰的質地有稀薄、粘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無明顯氣味者,也有痰帶腥臭者。
臨床表現:咳嗽突然,稀痰色白,口不渴,常兼有頭痛、寒熱、脈浮的,屬風寒咳嗽。
治法方藥:疏散風寒,宣肺解表。可用杏蘇散(杏仁、蘇葉、荊芥、前胡、陳皮、半夏、桔梗、生姜)加減;還可用半夏止咳糖漿或桂龍喘寧膠囊。
臨床表現:咳嗽痰黃稠,突然發作,常兼見發熱、口渴、脈浮數。
治法方藥:辛涼解表,宣肺清熱。可用桑菊飲加減(桑葉、杏仁、菊花、梔子、連翹、薄荷、桔梗);還可用風熱咳嗽膠丸或川貝止咳糖漿(顆粒、露)。
臨床表現: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并見鼻燥咽干、舌紅少津。
治法方藥:辛涼清潤。可用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麥冬、梔子、梨皮)加減。
臨床表現:咳嗽多痰,因痰作嗽,痰滑易咯,并見胸脘脹悶、苔膩、脈弦滑。
治法方藥:化痰止咳。可用杏仁止咳糖漿;或用二陳湯合平胃散(橘紅、半夏、茯苓、蒼術、厚樸、杏仁、款冬花、紫苑)加減;還可用芒果止咳片、蛇膽川貝液或解肌寧嗽丸。
臨床表現:咳嗽陣作,咳時引脅作痛,每因情志波動而增劇,并有面紅咽干、脈弦數。
治法方藥:清肝瀉肺。可用黛蛤散(青黛、蛤殼)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加減。
臨床表現: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午后咳甚,并有五心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方藥:滋陰潤肺。可用百合固金湯(百合、生地、元參、熟地、麥冬、白芍、貝母、百部、桔梗、當歸)加減。
臨床表現:咳嗽多痰,痰多水泡,咳甚則喘,行動尤甚,甚則肢冷腰酸,或面色黧黑、舌淡苔滑、脈遲沉小。
治法方藥:溫陽散寒,化氣行水。可用真武湯(附子、茯苓、白術、生姜、芍藥)。
只要熟練掌握臨床證狀,辨證細致準確,用藥靈活多變,任何”咳嗽”都可以治愈。
136000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制藥廠
咳嗽的分類,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寒咳、熱咳、濕咳、署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時行嗽等;從臟腑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膽咳、勞咳、氣嗽等;從咳嗽的時間和咳的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啞嗽、頓嗽等。
從上述看,古人已把咳嗽闡述的較淺析,分類較細,治療通則亦明確,但根據現在的臨床表現,較常見的咳嗽證狀和治法方藥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