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林
輔助生殖技術并發癥-膀胱損傷6例的臨床處理探討
李延林
膀胱損傷;輔助生殖技術;診斷與治療
醫源性膀胱損傷多由泌尿外科腔道手術及下腹部盆腔手術引起。輔助生殖技術是一項將胚胎學、遺傳學和細胞培養學結合發展的技術,自從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嬰兒的誕生至今[1],輔助生殖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難治性不孕癥的治療。其中陰道超聲引導下經陰道取卵技術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療過程一項必備的關鍵技術,在取卵術的操作過程中,有發生臟器損傷、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的可能,因為膀胱與內生殖器官的相鄰關系,使得膀胱損傷成為其中常見的并發癥。自2000~2011年,我院在診療取卵術后發生膀胱損傷6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情況 女性患者,因不孕癥實施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取卵術后發生膀胱損傷6例,年齡27~39歲,術前均行血常規以及凝血功能檢查結果正常。
1.2 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6例均表現為術后血尿伴或不伴排尿困難。
其中2例表現為一次血尿,予止血治療后逐漸血色變淺自愈;3例表現為血尿伴排尿困難,經尿道置Foley導尿管,保持引流通暢,同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后于12 h左右治愈。
1例表現為復發性血尿,患者于取卵后3 h出現血尿,予應用血凝酶1 ku止血和先鋒鉍3 g預防感染治療。取卵后5 h出現排尿困難,予留置Foley導尿管導尿,持續開放。留置Foley尿管3 h后導尿管堵塞,予沖洗導尿管,引流血性尿液300 ml后導尿管再次堵塞,給予尿激酶5萬U留置膀胱內溶栓,溶栓1 h后開放尿管。留置Foley尿管15 h后導尿管再次堵塞,予拔除導尿管后患者自行排尿正常。先鋒鉍3 g預防感染繼續應用1 d。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按照操作常規完成。取卵第9天,患者無誘因再次出現排尿困難,無發熱,無尿急、尿頻、尿痛,無腰部不適。體檢膀胱充盈飽滿。輔助檢查:血常規及凝血功能正常,B超提示膀胱內未見異常,予導尿,引流出少許血性尿液后尿液清亮,隨后排尿正常。同時先鋒鉍3 g抗感染治療3 d。移植后14 d成功妊娠,后足月分娩正常足月女嬰。
膀胱損傷是泌尿外科常見急癥,多因外傷所致。近年來,醫源性膀胱損傷有增多趨勢,臨床婦產科手術易導致輸尿管下段及膀胱損傷,據報道醫源性輸尿管損傷在子宮切除術、根治性子宮切除術以及剖宮產術中的發生概率約為0.6% ~1.1%,而醫源性膀胱損傷所導致的膀胱陰道瘺臨床也較為常見[2]。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輔助生殖技術在國內迅速發展,其并發癥的診治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分析在輔助生殖技術領域中發生的膀胱損傷的診治策略。
輔助生殖技術發生膀胱損傷原因分析:取卵手術系通過陰道超聲引導下實施,層次清晰,相對安全。但是卵巢解剖位置或者粘連的原因,經陰道穹窿至卵巢的穿刺徑線必須經過膀胱,無法避開;或者是穿刺徑線設計不當,從而導致經膀胱穿刺增加損傷風險。在排除陰道穹窿穿刺點出血的情況下,輔助生殖技術發生膀胱損傷的診斷通過血尿的臨床表現容易診斷。
輔助生殖技術發生膀胱損傷的治療與預防:由于取卵針直徑17 g,膀胱穿孔較小,多能迅速閉合不發生膀胱損傷的臨床癥狀,一旦發生膀胱損傷的臨床表現,可首先給予止血治療,部分患者可自愈;如果出血繼續,發生排尿困難,可經尿道置Foley尿管,保持引流通暢,同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多能夠治愈。復發性的臨床表現較少見,多與膀胱損傷創面感染有關,由于妊娠的需要,一般抗生素應用時間限3 d,局部創面未得到充分修復后停藥,導致出現第2次病情反復。本文6例發生膀胱損傷均保守治療后治愈,若保守治療無效,出現膀胱陰道瘺癥狀,根據病情需要可予引流抗感染和支持治療,3個月后行經膀胱修補術。預防:明確盆腔內的解剖結構,對于盆腔有粘連的,充分估計穿刺的困難,設計合理的穿刺徑線,避免經過膀胱穿刺,減少膀胱損傷的風險。
總之,輔助生殖技術發生膀胱損傷通過保守治療基本能夠治愈,盡管如此,在取卵術中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需要警惕膀胱損傷發生的風險,發生膀胱損傷后及時予以對癥以及預防感染治療,從而不影響輔助生殖技術的后續治療。
[1]黃荷鳳.現代輔助生殖技術.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401.
[3]蔭槐,劉任,趙小昆,等.醫療性輸尿管損傷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12):910-914.
222042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東方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