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軻
老年復視的臨床特點分析與治療
張軻
目的探討老年復視的病因、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了40例老年復視患者的臨床資料,對≥60歲40例復視的老年人采用同視機、紅玻片、三棱鏡及Hess屏等方法對等方法進行復視像檢查和眼肌、眼位運動,輔以影像學診斷和血生化檢查。結果40例中神經血管源性眼肌麻痹32例(80%),肌源性麻痹2例(5%),全身免疫性麻痹3例(7.5%),外傷性麻痹2例(5%),不明原因1例(2.5%)。結論老年復視病因復雜,仔細分析臨床特征,進行全面細致的眼科檢查、影像學檢查有助于病因診斷及有效的治療。
老年人;復視
對于復視來說,對于對于視覺質量提高上來說,影響是比較大的。其病因也相對復雜,比如眼外肌不明原因的麻痹,就會使患者忽視而延誤就診。為了降低現在老年人復視患者的增長趨勢,我們需要加強本病的控制,特別是要對其病變部分與原因上盡早檢查診治。我門診現對2008年以來的40例老年人復視患者進行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 40例(40只眼)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復視就診的我門診老年患者,平均64.2歲,發病時間1~10 d;其中女14例,男26例。
1.2 檢查方法 常規檢查有裂隙燈、眼底、視力等項目,同時還有眼球運動、紅鏡片復視像定性、眼位等檢查。檢查眼位斜視度定量是應對患者進行9個診斷,同時使用同視機視畫片。患者均進行糖化血紅蛋白、血壓、甲狀腺功能系列、血液生化監測。在其他方面,為了提高對病因檢查效率可進行頭顱 CT 與 MRI。
1.3 治療方法 控制原發疾病,積極予營養、必要時激素治療,以及改善微循環藥物治療。
1.4 眼球運動障礙的分級[1]Ⅲ,眼球固定不動;Ⅱ,眼球非固定,向各個方向運動時明顯受限;Ⅰ,極限運動時受限;0,眼球運動不受限。
2.1 眼位 角膜映光法檢查:11例顯性斜視患者中有水平斜視8例與垂直斜視3例;29例未見眼位偏斜明顯。
2.2 復視性質和眼外肌麻痹 眼外肌功能障礙多以上斜肌麻痹為主要表現,具體為4例下直肌麻痹,16例上斜肌麻痹,8例上直肌麻痹,7例外直肌麻痹,1例動眼神經麻痹,4例下斜肌麻痹。經紅綠鏡片復視像檢查和同視機檢查,有35例垂直性復視及5例水平復視。
2.3 眼球運動 沒有Ⅲ級和Ⅱ級運動障礙,僅有8眼出現Ⅰ級運動障礙,其中1例動眼神經麻痹及7例外直肌麻痹患者。大多數患者眼球運動沒有明顯的障礙。
2.4 治療情況及病因 區分是以眼肌運動障礙的性質進行,共有1例原因不明3例全身免疫性、32例神經血管源性,2例機械性損傷、2例肌源性。其中行保守治療和對癥治療,共25例(腦梗死9例、高血壓動脈硬化6例、糖尿病10例)血管性疾病。注射曲安奈德15 mg于麻痹肌止端處結膜下的同時,在原發疾病對部分患者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療。可佩戴三棱鏡矯正,治療3~14個月,20例消失復視,4例明顯縮小復視距離。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3例,病情無變化2例,治愈1例,1例原因不明,其復視經治療后消失。
雙眼復視在復視患者中尤其是老年患者中相對多發,其外觀在眼球運動障礙不明顯與較輕眼外肌麻痹程度時,斜視并不明顯[2]。發病時多數患者不伴有視力障礙,對發病時間也能描述確切,癥狀可通過代償頭位改善。復視可以對生活質量起到負面影響,也可以造成頭痛、惡心、頭暈以及知覺紊亂,對雙眼單視產生嚴重的干擾。
本組有糖尿病10例(25%),均與老年病系統特點相符。文獻報道[3]因受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而使得神經的中央部分缺血,但在動眼神經的上方周邊分布的支配瞳孔運動的纖維并未受到較大影響。由于側支循環不豐富,并受眼動脈分支、大腦后動脈及硬腦膜下垂體動脈供血其走行過程中動眼神經較易出現血管閉塞,此外動眼神經因其神經內膜微血管因繼發性缺血、缺氧使導致受損[4-6],故外展神經以及一側動眼神經在腦神經改變中占有多數。斜視角與眼球運動障礙程度并不明顯,保守治療效果大多數較好。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多單眼發病且首發癥狀為復視,持續1~7 d可自行緩解[7],多發于老年人,起病突然并>50%伴有眼痛或頭痛。與國內文獻報道進行對比[8,9],本組80%患者(32例)均患有與眼肌麻痹的相關的病因,比如存在腦梗死、高血壓等。
對于復視患者臨床眼科醫師要及時找到病因,給予積極有效治療,早期發現,提高診斷鑒別能力,有利于患者的恢復。保守治療和對癥治療后老年復視經多數可治愈,對少數不能消除復視者,待斜視角穩定、病因解除后,在進行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保守治療后,可考慮行手術矯正。
[1]Werner SC.Modif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ye changes of Graves'disease: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77,44(1):203-204.
[2]陳建卓,趙鶯.中老年復視與血管病的臨床分析.中國微循環,2008,12(5):43-45.
[3]Dyck PJ,Kratz KM,Karnes JL,et al.The prevalence by staged severity of various typ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retinopathy,and nephropathy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the Roches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tudy.Neurology,1993,43:817-824.
[4]韓仲巖.神經病學.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56-157.
[5]牛興榮.斯美欣與彌可保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觀察.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24):832-833.
[6]劉玉春.甲鈷胺與前列腺素E1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27):61-62.
[7]董為偉.實用臨床神經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634-639.
[8]趙澤飛.甲狀腺相關疾病的治療進展.國際內科學雜志,2009,36(8):211-214.
[9]Nishida Y,Hayashi O,Miyake T,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ocular motility in blow-out fractures for selection of no surgically managed cases.Am J Ophthalmol,2004,137:777-779.
450003河南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