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
楊軍偉
目的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在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中,運用中活血化瘀、補氣益腎、化痰醒腦開竅和西醫相結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方法統計中風科10年來收治的,100例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隨機分兩組觀察資料;觀察組為中西醫結合組70例和對照組為西醫治療組30例。西醫治療組給予腦血管擴張劑、抗凝劑、腦細胞營養保護劑、膽堿酯酶抑制劑等治療;觀察組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主要采取活血化瘀、補腎益氣、祛痰開竅等方法。結果觀察組語言。生活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療效能力檢查量化表(MMsE)評分大于10分。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效果效果明顯,療效確切。
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中西醫結合;臨床觀察
血管性癡呆(VD)是由于腦血管梗塞,腦組織循環障礙,腦細胞缺血缺氧造成腦實質受損,而引起的臨床上以語言、情感、行為、記憶等,認知功能缺損綜合征,至少有3項精神認知障礙[1]。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近年來,通過研究認為VD比阿爾茨海默病(AD)更有預防和治療價值。我院對2001~2011年收治的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觀察研究結果、證明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療效確切效果可靠。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隨機分組病例,均為我院中風科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病程在3~6個月出現語言、思維、行為、健忘等癡呆癥狀,病史均在超過3個月。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100例完全符合診斷標準,經腦CT掃描、磁共振檢測均明確診斷,并排除、阿爾茨海默病(AD),假性癡呆。本研究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治療觀察組70例和西醫治療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60~80歲,平均70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0.5)個月。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6~80歲,平均年齡68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0.5)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西醫治療,給予辛伐他丁、尼莫地平、腦復康、腸溶阿司匹林、堿酯酶抑制劑安理申、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該治療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加用通絡、補腎益氣、祛痰開竅、醒腦等中藥治療,方用川芎、丹參,水蛭、、何首烏、山茱萸,紅曲、仙靈脾、麥冬、石菖蒲加減,日一次水煎服;治療4個療程。對兩組進行患者記憶能力、認知功能、自理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等進行評定分,對比分析。
2.1 療效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MMSE評分為(16.5±3.5)分,對照組MMSE評分為(17.5±2.6)分,對兩組MMSE進行評分,平均得分比較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MMSE評分平均得分為(32.5±3.5)分,對照組MMSE評分平均得分為(20.6±4.6)分,治療后兩組MMSE評分平均得分比較,差異很大,有高度統計學意義(t=3.5432,P<0.05”。兩組治療前后自身MMSE評分平均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效果確切50例、效過一般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24%;對照組中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59.62%。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45,P<0.05)。
2.3 兩組藥物副作用情況 治療前后對兩組分別進行血脂、肝、腎功能、血、尿、大便常規檢查,均未發現顯異常變化。兩組治療期間,無明顯藥物副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有文獻報道,腦血管病變可引起腦梗死后癡呆,反復腔隙性腦梗死可導致,患者腦組織深部白質壞死,形成多個腔隙樣梗死灶。臨床上部分患者可表現出智力進行性減退,即發生血管性癡呆。如患者同時伴有皮質區域性梗死.則癡呆可能性增大。目前認為癡呆多數發生于腦梗死后3個月左右.且呈進行性進展。目前西醫臨床上主要采用對癥治療,包括控制原發病癥、應用神經保護藥物、腦細胞代謝、抗血小板、膽堿酯酶抑制劑、血管擴張劑藥物等,由于治療病程長,費用高,療效不確切,且各種藥物共同使用副作用增加。
中醫把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稱之為“白癡癥”、“愚癡癥”、“呆病”、“神呆”、“癡呆”、“武癡”等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病因在腦與五臟相關,腦為靈竅之首“《臨證指南》日[2]:“神呆脈沉、語言不清,神呆納差、言行錯亂、不饑、不食、不便”等。究其病因病機,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虛為腎虛、其標實以血瘀痰阻、蒙蔽清竅為多。因人到老年,氣血虧損,臟臟腑功能虛衰,元氣不足,陰陽失調,尤以腎臟之元氣、精血虧損為主,導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元神無主,精神不定,故頭暈,漸忘,癡呆發作。另一方面又因臟腑虧虛,氣血不足,以至氣血不利,氣滯血瘀,阻滯于腦,則蒙蔽元神,發為老年癡呆。因此,老年性癡呆病機為元氣虧虛,瘀血痹阻腦絡,本虛標實,以虛為主[3]。故治療上宜補氣活血,通絡益腎。方用川芎、丹參,水蛭活血化瘀、通脈益智湯、生黃芪,能補中益氣升提腦氣、髓氣、腎氣;配以何首烏、山茱萸,紅曲、仙靈脾以調補腎陰腎陽:麥冬有補陰生津之功,提高心腦之耐,缺氧能力;佐以三七粉,石菖蒲活血化瘀、祛痰降濁、醒腦開竅;中醫治療益氣固本,活血開竅為主。而在中醫學上,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屬于“愚癡”、“神呆”等范疇,其病變部位在腦,其基本病因在于元氣虧虛、痰蒙清竅、血瘀腦絡痹阻。本虛標實且以虛為主。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發生原因是由正氣不足、邪氣旺盛、血、瘀、火、痰等病邪侵入人體經絡臟腑,造成精血虧損、元氣不足所致,并進一步發展為,陰陽失調、元神機失靈而出現呆傻等癥狀。根據臨床觀察86例,中醫藥在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上有改善遞質傳遞、改善微循環等功效,提高心、腦的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進,石菖蒲能醒腦開竅,丹參能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功效,白術能補氣健脾,利濕化痰,保護腦細胞免受缺血損害,能拮抗凝血因子,能降低血液黏滯度,進而預防血栓形成等功效[5]。
[1]王亮,李坤成.血管性癡呆的MRI定量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44(11):738-741.
[2]于巍,石海輝,張志娟,等.血糖水平與血管性癡呆的關系分析.當代學,2011,17(28):85-86.
[3]肖燕倩,夏翔.治療老年癡呆的經驗方劑.湖北中醫藥雜志,2009,31(3):102-103.
[4]陳霄,張亞敏,固本活血湯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30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2):138-139.
[5]鄧醫宇,郭國際,胡道松,等.銀杏葉提取物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膽堿能纖維的影響.卒中與神經疾病,2003,10(3):161-164.
450000河南省鄭州大橋醫院
在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前后,自身MMSE評分平均得分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t=3.5432,P<0.01),臨床上表現為患者記憶、認知能力、語言、行為等能力均有極大提高,這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效果效果明顯,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