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梅
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結腸炎120例
王靜梅
筆者自2002年以來,運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結腸炎120例患者,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本組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20~60歲,其中20~30歲30例,31~40歲32例,41~50歲38例,51歲以上者20例。
病程2年以內40例,2年以上者20例,3年以上24例,6年以上28例,最短8個月,最長10年。
臨床主要癥狀為腹瀉58例,便秘12例,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8例,帶粘液便48例,帶膿血便32例,腹痛60例,伴上腹痛、脹悶、納呆、食少20例,左下腹有壓痛者36例,身倦乏力、面色萎黃、食谷不化者30例,胸脘痞滿,苔白膩,脈虛緩。
基本方:白扁豆 25 g,人參10 g,白術15 g,茯苓20 g,甘草 5 g,山藥 20 g,蓮子肉 15 g,桔梗 15 g,薏苡仁 25 g,縮砂仁12 g,陳皮15 g,大棗 5 枚,水煎濾汁 300 ml,每次 150 ml,2次/d口服,30 d為一個療程。
加減:里急后重加木香15 g,腹痛甚加元胡20 g、白芍20 g、加大甘草計量為10 g,五更泄瀉加補骨脂20 g、肉豆蔻15 g。
近期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病灶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纖維結腸鏡檢查炎癥減輕。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纖維結腸鏡檢查無改善。治療結果,近期治愈46例,顯效38例,有效24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0%。
4.1 謝某某,男,30歲,農民。
自訴:腹瀉已八年,素來身體廋弱,八年前夏天因食生冷食物而腹痛、腹瀉,帶粘液便,納呆、食少,服瀉痢停而愈,此后每逢夏季發病,服瀉痢停即愈,近二年來不分季節,稍有不慎即發病,曾服多種抗菌素及化學藥品無效,目前大便溏,夾有粘液,腹痛,每日輕則五、六次,重則十余次,大便曾多次化驗檢查,除粘液外,別無陽性發現。
臨床表現:五更泄瀉,大便帶膿血,里急后重,左下腹有壓痛,喜按,身倦乏力,食谷不化,胸脘痞塞,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虛緩。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
中醫辯證:屬脾胃虛弱挾濕之瀉泄。治則:補氣健脾滲濕和胃。處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方藥:人參15 g,白扁豆 25 g,白術 15 g,茯苓 20 g,山藥20 g,蓮子肉15 g,桔梗15 g,薏苡仁25 g,縮砂仁12 g,陳皮15 g,大棗 5 g,枚甘草10 g,補骨脂20 g,肉豆蔻15 g,木香15 g,元胡20 g,白芍25 g。水煎服,五劑。
二診:上方服六劑,大便減至日則三、四次,仍有粘液,腹痛有所減輕,飲食較前有所增加,仍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虛緩。照原方續服二十劑,大便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炎癥消失,恢復正常。隨訪至今未復發。
4.2 王某某,男,17歲,學生。
自訴:腹瀉、腹痛八個月。從小喂養失當,饑飽不定,脾胃素虛,大便時溏。八個月前因貪食油膩之物,而致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三天未治而愈。此后稍進油膩之物即發病,目前大便溏瀉,肛墜腹痛,每日輕則二、三次,重則五、六次。大便曾多次化驗檢查無陽性發現。
臨床表現: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每日五、六次,里急后重,肛門墜痛,左下腹有壓痛,喜按,身倦乏力,胸脘痞塞,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虛弱。中醫辨證:脾胃虛弱型之瀉泄。治則:健脾和胃,補中益氣。處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方藥:人參 15 g,白扁豆 25 g,白術 15 g,茯苓 20 g,山藥20 g,蓮子肉15 g,桔梗15 g,薏苡仁25 g,縮砂仁12 g,陳皮15 g,大棗5 g,枚甘草 10 g,升麻 15 g,肉豆蔻 15 g,水煎服,五劑。
二診:上方服六劑,大便減至日則三、四次,肛門墜痛有所減輕,仍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虛弱。照原方續服十五劑,腹瀉腹痛痊愈。飲食量少,微有肛墜,改用補中益氣丸,一丸,3次/d,續服一月,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慢性結腸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結腸炎癥之總稱。其發病多見青壯年,發病機理至今尚不很清楚,可能與自身免疫功能失調、遺傳、精神、感染、飲食等因素有關。病變局限于結腸黏膜,本病的發生多以脾虛為主。《景岳全書·泄瀉》篇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由此可見脾虛是慢性結腸炎之根本,其次為腎,故而補益脾氣和胃滲濕不失為一較好方法,參苓白術散亦是一劑良方。
136200遼源市龍山區福鎮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本組病例均經結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及X線鋇劑灌腸所確診,大部分結腸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