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 王棟
隨著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的召開,“包容性發展”這一概念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將“包容性”后面修飾的主體由“增長”變為“發展”,兩個字的變化,體現出中國對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思考、新戰略。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惠及所有國家,使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別是要惠及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國家,形成一種成果共享、互利共贏、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而紅色旅游作為一種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的新型旅游形式,符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十二五”規劃主線的要求,在推動“包容性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
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2005年2月,《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布實施,拉開了全國各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序幕。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紅色旅游穩步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今年作為《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開局之年,正值建黨90周年,紅色旅游市場持續火爆。預計到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將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例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1]。紅色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保護生態環境、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幫助貧困地區體脫貧致富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的新引擎。
(1)紅色旅游增加貧困地區居民收入,體現公平性理念。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20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接近0.5,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貧困地區多數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同時也是紅色旅游資源密集的地區。分布在全國17個省區市的241個老區縣,89%位于山區和丘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都比全國縣市平均水平約低20%,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但這些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豐富,自然生態保護良好,通過發展紅色旅游,建立起完整的旅游產業體系,發揮關聯帶動作用,并使之逐步成為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扶貧工程,也是“包容性發展”公平性的體現。例如,革命圣地井岡山接待旅游人數由2005年的218萬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453.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由2005年的11.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3.24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5.8%和24.1%。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70元,其中紅色旅游收入2409元,占純收入的51.6%;城鎮居民2010年可支配收入15200元,其中發展紅色旅游收入281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8.5%。2010年井岡山農民的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較2004年收入水平分別增長172.7%和212.6%[2]。發展紅色旅游,有利于增加貧困地區居民收入,使更多的弱勢群體享受到應有的發展權利、機會和成果,符合“包容性發展”的要求。
(2)紅色旅游拉動第三產業發展,順應民生優先理念。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狀況不容樂觀,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不僅影響了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局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向“服務業經濟”轉型,這已成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而紅色旅游內含“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涉及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服務業中的大部分門類,有力地拉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此外,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作為派生需求的就業結構的變化,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根據《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到2015年,紅色旅游將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推廣紅色旅游,不僅有利于帶動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也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符合“包容性發展”的“民生優先”理念。
(3)紅色旅游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符合對自然環境的“包容性”。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2005年,我國的GDP總量超過英國、法國、意大利,2008年超過德國,2010年又超過了日本,成功地站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矛盾也隨之凸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受污染的耕地已超過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超過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超過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3]。我國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代價?!鞍菪园l展”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對環境的包容,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而旅游業作為“無煙工業”, 管理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理念是生態觀念,強調用生態保護來協調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很多革命老區把“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結合起來,停止了亂采亂挖和亂砍亂伐,遏制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加強了植被恢復和維護,使山川得到了綠化和美化。紅色旅游在促進GDP增長的同時,充分發揮了其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在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符合對自然環境的“包容性”。
(1)橫向整合,形成復合型旅游產品。在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要有全局觀念,將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有機結合,提升紅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紅”與“綠”(生態旅游)、“紅”與“藍”(海濱旅游)、“紅”與“俗”(民俗旅游)的結合,把紅色旅游置身于秀麗的自然生態環境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展現自然生態的和諧性、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例如,西柏坡與平山天桂山、駝梁、溫泉的組合,白洋淀與自然生態、民俗文化以及溫泉的組合等等。這種橫向整合可形成以紅色旅游為主題、形式多樣的復合型旅游產品和線路,增強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本區域聯動發展,為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2)縱向整合,延長紅色旅游產業鏈。統計顯示,旅游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業、飲食、交通等第三產業就可增加4.3元。但目前很多紅色旅游景區仍以門票收入為主,衍生收入較低。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旅游商品、飲食住宿、保健娛樂等關鍵產業環節還不夠配套,產品檔次不高,旅游消費比重過低,不能滿足各層次游客的需要,反而成為紅色旅游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綜合考慮與紅色旅游相關的食、住、行、娛、購等旅游服務產品的開發問題,對相關資源進行縱向整合,提供紅色旅游餐飲、住宿等經營服務,延長紅色旅游產業鏈,改善當地的民生條件,促進老區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例如,可以建立加工企業,對當地土特產和手工藝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規模,上檔次,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旅游商品,不僅有紀念意義,也可以刺激旅游消費,拉動市場需求。
(3)深度開發,挖掘非物質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不僅包括遺址遺跡、文物、圖片等實物資源,同時也包括在各革命時期凝結而成的革命精神,諸如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而革命歌曲、紅色民謠、民間舞蹈等紅色旅游非物質資源就更容易被忽視。因此,必須突出紅色旅游景區的特色,把景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挖掘好、整理好;必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作用,把教育性和文化性、休閑性有機結合起來,在“體驗、感受、參與”上下功夫,寓情于景,寓教于樂。比如,可采取相關措施,收集、整理、推廣革命老區的紅色歌謠、小調,而不是現在某些景區僅限于唱一兩首紅軍歌之類的單薄宣傳層面。紅色歌謠小調、民間舞蹈、戲曲的演繹者不應僅限于景區的工作人員,還應該邀請當地土生土長的老鄉參與演出,從他們口中唱出的不加修飾的鄉土韻味濃厚的歌謠更具感染力。這不僅可以增加紅色旅游的吸引力,也是拯救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舉措。
[1]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E B/O L].http://travel.ifeng.com/news/china/detail_2011_06/30/7355675_0.shtml,2011-06-30.
[2]獨家專訪全國紅辦負責人:推動紅色旅游跨越發展[EB/OL].http://www.toptour.cn/publish/portal0/tab66/info18185.htm,2011-06-16.
[3]江涌.經濟增長的巨大環境代價[J].世界知識,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