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郜秀菊 徐祗坤 楊立銘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十二五”規劃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中小企業因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方式靈活,已成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民工務工,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在增加就業數量地同時,提高中小企業就業質量具有深遠意義。
中小企業是繁榮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因素,承擔著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責任,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
中小企業就業準入門檻低,對學歷、職稱等要求較低,求職者擇業回旋余地大。到中小企業就業手續簡便,不受身份、籍貫限制。同時,中小企業行業分布廣,工種繁多,有利于求職者對號入座,擇優選擇就業崗位。
據調查,我國每年需要就業的新增勞動人口為1000~1600萬。同時,國企下崗職工及失業人員在一段時期內仍將維持在1000多萬。具體到我省,全省勞動力資源年均增加51.65萬人,到2012年,勞動力資源總數將達到5800萬人,占到人口總數的80.63%,勞動力資源總數及占總人口的比例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屆時我省面臨的就業壓力將不言而喻,急需增加大量就業崗位來緩解就業壓力,而中小企業的成立注冊資本低,大多屬于勞動密集性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受編制的影響,增加崗位十分有限,國有和集體企業由于技術進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業容量大規模收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極其有限。從這幾年的就業情況看,在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已占從業人數的75%以上,吸收的就業容量是大型國有企業的14倍,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中小企業已成為數量最多、比例最高的企業群體,成為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創造的最終價值占GDP的60%左右,上繳國家稅收占到稅收總額的53%。因此可以說,中小企業發展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市場繁榮的根基,是一個地區經濟興盛的支柱。
為了保持中小企業創造就業的優勢,應從政府、企業及社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爭取建立長期有效的就業機制。
以政府為主體,降低注冊門檻、減免初期稅費等措施,大幅降低中小企業的設立成本。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根據不同產業集群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作用,形成社會服務網絡。通過企業自建、政府資助的方法,創辦公共技術平臺,解決中小企業的技術難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這種技術平臺能夠使中小企業信息渠道通暢,及時掌握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幫助和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引導、推動市場化商業擔保和企業互助擔保機構擴展業務,增強服務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形式的擔保服務項目,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擔保;引導和鼓勵金融部門改進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入;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貸款擔保的“一條龍”服務,為信用良好的企業開辟融資綠色通道;指導、幫助企業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業板上市的培育準備工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等,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資金保障。
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拓展中小企業成長空間,圍繞大型骨干企業和主導產品,形成一批專業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產品特色明顯的中小企業;在農產品深加工、水產養殖、文化和旅游、現代服務等方面培植一批創業成本低、就業空間大的中小型企業。實現中小企業在數量上擴張、在質量上提升、在結構上優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而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明確規定促進就業是政府的責任,政府要通過經濟發展拉動就業,首要任務是發展吸納就業能力的強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落實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如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等形式,促進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落實就業優先發展戰略,鼓勵中小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促進就業機制。
通過實施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工程,鼓勵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企業提取一定比例的職工教育經費,采用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的方式,對中小企業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鼓勵和支持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依法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培訓,對中小企業現有人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培訓技術骨干。培訓形式可以采取脫產培訓、半脫產培訓、崗位培訓等,促進高技能人才的成長。
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機制的客觀要求。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包容性大,企業除了提供正式工就業機制外,還提供季節工、勞務工等非全日制、季節性和彈性較大的用工形式。因此政府需結合當地情況,制定用工制度管理、工資標準、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措施,確保臨時工與企業正式職工同工同酬,享受與正式職工同等的保險和福利待遇,把每個勞動者都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之中。
就業質量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它意味著企業提供穩定的工作崗位、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優厚的社會保障和更高的福利水平等。就業問題的核心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就業質量的提高。雖然中小企業緩解了就業壓力,但還存在薪資報酬低、就業環境差、就業狀況不理想等就業質量問題。因此,在實現促進就業的基礎上,企業還要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質量,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益。
目前中小企業在簽約、勞動時間和福利待遇等就業環境方面還存在缺陷,這需要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來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就業質量有關的各項工作,不應只是關注中小企業解決了多少就業崗位,制定一些相關的政策來約束企業的行為,如將主要職業病納入工傷保險范疇,規范參保單位繳費行為等。政府還可以將給與企業的一些財政、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的就業環境掛鉤,強制性地規定應給勞動者提供的最低就業環境標準。
對中小企業而言,就業環境差會帶來人力資源的流失,甚至核心技術及商業秘密的外泄,有可能造成中小企業發展停滯,陷入困境。而且現時招新,還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導致企業費用的增加,因此,中小企業要權衡利弊,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落實勞動環境保護,降低職業危害,力爭使每個勞動者做到體面就業。
據2011年“中國企業金融高峰論壇”調查,中國中小企業目前平均壽命僅為3.7年,這一現象雖然與中小企業資金短缺有很大關系,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是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缺乏長期發展意識造成的。因為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往往也是所有者,導致其更多的關注眼前利益,實現的利潤大都分給所有者,不注重資本的積累,更不愿在人力資源和就業環境上投資,導致員工缺乏工作的動力。所以中小企業要想長期發展并逐步壯大,企業的經營者首先要有長期發展的意識,有長短期規劃,逐步加強對就業環境方面的投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提高勞動者收入已成為必然趨勢。企業人員的工資與企業實現的利潤有直接關系,一方面利潤的增加會使職工工資增加;另一方面職工工資的增加也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因此企業要建立一個工資和利潤相協調的穩定增長機制,參照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主要經濟指標制定最低工資標準,中小企業經營者也應認識到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是長期趨勢。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價值理念,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企業經營成功的重要推動力量。而現在許多中小企業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只注重利潤的增加,不關注企業文化的建設。結果導致員工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削弱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業往往留不住人才。而良好的企業文化,能激勵員工的參與意識,重視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聲譽和競爭力。
提高就業質量是當前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應該成為就業優先戰略的核心目標。這就要求在擴大就業規模的同時,不斷在提高就業質量上多下功夫,建立工資穩定增長機制、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有提高就業質量,才能體現勞動者的價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快速發展,推動我省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
[1]孫萍,黎志鍵.探索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J].科教導刊,2011(3).
[2]陳曉.廣東中小企業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6).
[3]劉艷.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教育部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網站.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