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 張慶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后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低碳經濟在全球各個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也不例外。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經濟投融資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寓于傳統金融之中,又彰顯于傳統金融之外。在金融創新的基礎上,將傳統金融“低碳”化,是這一投融資模式的特色。
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旨在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投融資活動。投融資體系的建立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而完善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因此如何完善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本文從立法、強制減排制度、財稅政策這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客觀地說,迄今為止,我國尚無專門的低碳經濟立法,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措施大多靠政策引導,留下了許多法律空白。 因而,推進低碳經濟立法刻不容緩,我們應借鑒德國和日本的立法模式,構建以低碳經濟基本法為綱領,以相關部門法律為主干、以配套實施規則和激勵機制為支撐的完整的低碳經濟法律體系。
我國缺乏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框架和規劃體系。當前我國政府為發展低碳經濟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但目前國家戰略層面尚沒有低碳經濟的可操作的總體思路和實施方案,更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規劃;缺少相關的基本法,比如《低碳經濟法》、《應對氣候變化法》等,需要形成切實有效的制度,來實現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政策、總體目標和指導原則等,從而形成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
加快制定低碳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及相關法律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從規劃層面,我們應當盡快制定中國低碳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低碳經濟“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進一步明確發展低碳經濟的施步驟,以及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強度的具相關措施等。我國應該從立法層面出發,形成有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機制,如制定《低碳經濟促進法》。
要實現政策與法律關系的協調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則需要政策法律化的保證。我國的未來發展必然走低碳經濟之路。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產業政策,以發展低碳經濟,比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鼓勵發展綠色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新科技的運用等。但是這些措施還有待于上升到法制的高度。因此要將政策法律化,強化法律力度,以此促進產業向低碳轉型。
長期以來我國的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能力有限。企業或個人主動發展低碳能源、參與節約資源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利益激勵,主要表現在:我國沒有專門的預算來保證低碳經濟發展的支出,也沒有明確的立法來確保低碳經濟投人的增長比例;沒有發揮稅收手段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還沒有實行二氧化碳稅的征收;碳保險、碳基金、碳證券等碳相關金融市場在我國的建設才剛剛起步;雖然目前已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兩個環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污權交易所為主體的碳交易中心,但這些交易所并非主要從事標準碳交易合約的交易,而僅是基于項目的以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為代表的交易,與發達國家成熟的碳交易市場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因此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例如通過加強金融立法來激發市場機制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活力。
我國低碳科技立法促進低碳技術創新領域存在滯后或者不足。例如在涉及有關低碳技術的基礎領域需要通過科技立法來填補相關立法空白;部分領域還沒形成科技明晰的市場導向作用,不能有效保障科技風險創新的激勵機制,其科技立法的內容存在滯后。因此可以有針對的對低碳科技基礎領域的立法建設和更新部分領域的科技立法。
加強低碳科技基礎領域的立法建設以及對低碳技術研究的立法更新,通過對低碳科技基礎領域進行立法,扶持有關低碳技術的風險投資機構,建立有效的法律體系促進低碳科技的發展,規范科技的風險投資行為,明確低碳科研院所在法律上的地位,制定實施科技規劃有效的程序和手續。另外,應該加強國際低碳技術合作與交流立法,滿足低碳技術的相關需要。
目前,低碳生活的工具運用和宣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履行低碳消費的社會義務還沒有在法律高度得到保證;市場還沒有充分發揮刺激民眾節約能源消費的作用,還沒有建立低碳消費的稅收制度;政府采購僅有原則性的指導,沒有詳細規定采購主體、采購范圍以及采購標準。將消費者的社會義務法律化是引導消費模式的有力保障。
加強消費立法,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基礎,引導大眾實現低碳消費。發展低碳經濟,使低碳消費模式成為協調保護氣候的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不僅需要生產方式的低碳化,更需要引導大眾的消費理念和模式低碳化。而低碳消費模式的建立需要相關法律制度來加以保障。加強低碳消費立法將有助于消費者形成更合理的消費理念,也有助于其消費行為的規范。
我國尚未推行強制減排制度。目前,中國不具有國際法上強制減排的義務,也不屬于強制減排的國家,因此,中國政府和企業在2020年以前的減排行動,在國際法上屬于自愿減排的性質。但中國政府應該做好從自愿減排過渡到強制減排的準備,應鼓勵企業積極自愿減排,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立法,引導企業和各級政府調整經濟結構,承擔相應的節能減排義務,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在2020年以后逐步有條件地實現強制減排。
強制減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在自愿減排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場,只有在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控制下才能有成本和價格,才能通過最低的成本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形成市場交易。
我國碳交易市場在國際上仍處于劣勢地位。長期以來的碳交易都由發達國家主導,例如自愿碳標準(VCS)、黃金標準等,而主要的第三方認證機構(DOE)則主要在歐洲。盡管目前我國已經有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家環境交易所,但是這三家環境交易所的業務主要是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
碳交易能夠通過金融資本的引導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未來世界經濟發展需要這種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因此,為了應對在國際氣候問題談判中面臨的巨大壓力,我國應盡力提高在碳交易產業鏈中的位置,爭奪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特別是碳金融發展的制高點。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其碳商品價值、節能減排成本、經濟技術的環境等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碳交易市場的構建上,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案。在碳交易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應該以區域性碳交易市場為基礎,,逐步構建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在一段時間內形成區域市場和國家市場并存的局勢。國家以統一的節能減排法律法規為指導,各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實情建立區域性的碳交易市場,有步驟的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加大低碳經濟發展的預算投入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證。在建設性預算中,不斷提升低碳經濟投資在預算內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強化財政投資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力度,有效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在經常性預算中,增加相關財政支出的預算,增列低碳經濟的支出項目,還可通過立法確保其支出的額度以及增長的幅度,在財政預算方面形成一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應該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克服當前資金使用上存在的不規范問題,建立預算資金的??顚S弥贫龋沟吞冀洕l展資金的使用效率得到切實提高。
通過靈活運用財政補貼政策,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及其在生產上的推廣,推動企業和研究機構主動發展低碳經濟。對于進行低碳技術研發、應用的科研院所和企業,可以提供相應比例的財政補貼或者給予財政貼息貸款扶持等??赏ㄟ^財政補貼彌補差價的方式,鼓勵低碳設備制造商給予相關單位一定的折扣。為了促進企業的低碳生產,可以對已經應用低碳技術進行生產的相關企業進行價格補貼??刹扇∝斦N息以及以舊換新等方式促進低碳產品在市場上的消費和推廣。同時,政府應結合低碳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確定合理的補貼范圍,對于不合理的財政補貼逐步進行消除和調整,例如扭曲了資源價格或破壞了環境的補貼政策。
通過對低碳產業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同時對高碳產業進行高額征稅的措施,實現稅收政策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引導作用。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定期調整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低碳設備目錄;不斷完善對資源綜合利用認定企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環保項目范圍,并制定細則,激發企業和個人參與低碳經濟發展事業的積極性。對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消費等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是發達國家所采用的先進經驗。因此,還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例如對采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企業給予所得稅優惠;允許企業用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的費用抵免一部分企業所得稅;對破壞環境和生態的高碳物品消費征收較高消費稅等。
[1]王福波.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學思考[J].現代法學,2011(01).
[2]宋德勇,盧忠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3]沈仲衡.科技法學[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4]劉敏.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湖南低碳消費生活方式研究[J].消費經濟,2009(10).
[5]張瑞,陳德敏,林勇等.建立區域碳交易市場的路徑與對策設計:基于重慶市“碳票”交易模式[J].中國科技論壇,2012(05).
[6]雷立鈞,荊哲峰.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4).
[7]鄭良海,侯英.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03).